浅析如何丰富纪念馆党课教育形式——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行走的党史课”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宫霖

革命类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进行党课教育的重要场所。2021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推出“学百年党史 忆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现场教学活动,主要以抗战时期党的历史为主线,在参观中学习党的历史,也称为“行走的党史课”。随着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走进抗战馆接受党课教育。

抗战馆坐落在“七七事变”原址——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是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大量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献、实物和影像资料,为党课教育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素材;拥有一支专业的讲解团队,能够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讲解服务,让学习者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有着先进的展陈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效果,打造沉浸式展览体验,让学习者仿佛置身于抗战现场,更加深刻感受党的历史和抗战精神。

“行走的党史课”介绍

抗战馆充分发挥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党性教育需求,结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开展“学百年党史 忆烽火岁月——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讲述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精神。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课程时长约60分钟,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誓词里感悟: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入党时的庄严承诺,使党员同志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雕塑前铭记:通过讲述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引导党员同志铭记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和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

历史中回望:依托“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基本陈列展览,讲述抗战文物史料书写的抗争历史、蕴藏的动人故事和承载的伟大精神,从历史中汲取信仰、智慧和前行的力量。

环廊内追思:通过瞻仰抗战英烈环廊,铭记缅怀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向抗战英烈致敬。

寄语传心声:通过设置寄语墙,组织“寄语留言”,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image.png

“行走的党史课”教学特点

开放式授课。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中边走边学的开放教学形式。展览共分为八个部分,总面积6700平方米,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行走的党史课”可以充分利用抗战馆的馆藏文物、历史图片等资源,通过参观、互动、体验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产生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深刻感受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沉浸式体验。走进抗战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24米,高6.5米,厚1.4米的铜墙铁壁雕塑,寓意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上,爱国侨胞、广大民众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展览中还有林海雪原、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水上游击队等复原场景。除此之外展厅中还有“七七事变”半景画展厅,巨型油画与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技术,使油画立即变得乌云翻滚、浓烟飘动、战火纷飞,观众有如身临“七七事变”的卢沟桥战场。在沉浸式体验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党课充分焕发“年轻态”。学习者可以在沉浸体验中接受党史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互动式参与。抗战馆在展览中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通过科技手段让观众更深入参与和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例如在抗战馆的展厅里有一个需要三人同时开启的电子触摸屏,打开后是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像资料。站在电子触摸屏前,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当时的现场。除此之外还有抗战歌曲触摸屏、抗战遗址遗迹触摸屏、电子留言屏等。互动体验是一种将科技与历史相结合的创新学习方式,让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抗日战争历史,提升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更新式教学。抗战馆不断丰富讲解词,例如2024年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期间,抗战馆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实际工作,在“行走的党史课”讲解词中适当补充抗战时期党的纪律建设以及典型人物背后的故事等相关内容,不断丰富讲解词,做到与时俱进,使讲解内容更契合新要求,确保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整合利用馆内资源,丰富“行走的党史课”活动形式

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整合利用馆内资源,丰富活动形式,补充现有模式。“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是抗战馆推出的线上教育课程,每堂课是一个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厅中选取一张照片、一件文物或一个历史事件作为视频授课内容,讲解其背后的故事。目前“云课堂”已有40多期,在面向社会观众的同时,也作为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的一种补充教学形式在展厅播放,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

抗战小剧场是抗战馆社教部讲解员为北京市中小学走进抗战馆参加“七个一”活动准备的专场演出,以抗战时期为背景,通过短小精悍的剧情和生动形象的表演,向观众展现抗战时期人们的勇敢、智慧和牺牲精神,包括演讲、舞台剧、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抗战小剧场也可以作为“行走的党史课”的一种补充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调整表演内容和形式。在展厅学习后,观众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了一定了解,再观看抗战小剧场,能更加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引发观众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行走的党史课”是一种创新的党课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在展馆中行走观看展览的方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历史。

抗战馆“行走的党史课”还需要继续丰富活动形式来完善现有模式,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本馆特色,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对馆内资源进行利用,增强教育感染力,深挖教育活动形式,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增强“行走的党史课”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