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中,宜昌博物馆的“博物雅读”系列馆校共建活动案例,从全国200余项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百项文博社教创新案例名单。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更好地利用文博资源开展社会教育,自2021年起,宜昌博物馆与伍家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搭建了“馆院合作”平台,构建了“博物雅读”馆校共建课程,并开展了“博物雅读”馆校共建活动。该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遵循“研馆中精品,思时尚融合,创博物价值,显学科特质”的主体思路,在构建“博物雅读”校本课程、将博物馆特色社教课程引入校园、学校课后作业本土化研究、博物见识集成化案例、开发博物馆智慧社教课堂及社教AR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通过这些努力,建立了文旅系统与教育系统协同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长效工作机制。
该活动旨在促进馆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组建由文博专家、讲解员、教研员、教师组成的团队,将场馆的特殊空间转化为学校学习和教师教研的延伸地。面向未成年人定制博物馆智慧社教课堂、AR社教绘本,通过线上线下主题式课程、动手实践DIY及“流动展览进校园”等多种方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广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从文化遗产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博物雅读”系列活动中,我们不仅关注文物本身,更重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侧重人性化原则。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将重点从静态的文物及资源转向动态的学生,让孩子们在互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温度和厚度。“博物雅读”馆校共建活动每年开展百余场,已惠及青少年近百万人次。
首先,通过馆校定制的特色社教课程、流动展览、传统佳节亲子活动、小小讲解员等,开展线下“馆校联动”活动。同时,依托馆内儿童教育培训中心,设置模拟考古体验、亲子阅读等活动区域,举办“挖呀挖呀挖,考古是个啥?”考古科普展及考古小课堂,“春节亲子读书会活动”“小小考古家考古体验”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有效加强了对文物及场馆资源的活化展示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其次,打造了学生们身边的“知行学堂”线上音频讲解品牌,结合馆藏文物、民俗藏品、动物标本、自然科普、中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开展线上展示、音频微课、直播讲解等“云”体验活动,如知行学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小小讲解员漫话博物馆”“遇见百件荆楚瑰宝——楚季宝钟”等线上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家中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帮助其拓宽知识面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开展环球自然日全国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全面学习、重点研究、动手实践,锻炼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更多未成年人提供科普知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积极践行博物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宜昌博物馆在2023年和2024年的环球自然日全国总决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比例居全国各赛区之首。
第四,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互联网+社会教育”产品,研发智慧课堂如《屈原故事》《金甲片之谜》《光影的艺术》,智慧AR社教绘本如《古城记忆》《楚季宝钟》《春秋建鼓》等,借助平板、文物漫画、互动游戏、VR体验等,通过创新生动的方式让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变得更有趣和高效。
最后,开展博物馆主题研学活动。以“研学单”为核心,推出历史文化类、自然科普类、实践体验类三种主题的研学课程,配合参观讲解、互动问答、专家导赏、文物仿制件触摸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脉络,培养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馆校共建精准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教育项目,实现了文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达成了双方的共赢。这些活动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宜昌博物馆也将继续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馆校合作品牌建设,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学校实践教育的新高地,形成馆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切实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