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史前时期的发展,剑邑(江西丰城别称)先民通过对制瓷原料的不断认识和窑炉烧造技术的不断改进,洪州窑于2000年前左右的东汉中晚期成功破译了制造青瓷的密码,并在长期制瓷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的洪州窑系手工制瓷工艺。
青釉瓷是中国最早烧造的瓷器品种之一。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出的瓷器呈青绿色, 故名青瓷。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泛黄或泛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被称为“瓷器之花”。青瓷的形体骨感美凝聚着窑匠高超的制坯成型技艺。据2004年港塘陈家山洪州窑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器物书写有谢仲良、余产等铭文字款,这些字款,有的说是窑工或作坊主姓氏,有的说是坯工姓名以方便计数之用,有的说是官窑雏形标识,众说纷纭。无论是何用途,都反映了洪州窑以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事实,即匠师们都掌握了属于自己的专门技术,单独一个工匠只履行生产过程的一步,一组工匠只完成产品中的一个部分,所有工匠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完成产品的制坯成型。从出土标本看,东汉中晚期主要器形大多仿青铜器而作,大型器物如鼎、瓿、罍、罐、缸等采用泥条盘筑,对碗、盆、盘等器物采用拉坯成型法。流行麻布纹、水波纹、锥刺纹和铺首等。推断其制作成型工序为: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敞口筒状支烧器等窑具(现为匣钵)——泥条盘筑和拉坯成形(打磨整修)——晾坯补水——坯胎成型。
1.采石制泥。把制瓷固体原料进行粉碎、净化、均化、掺和、化浆、搅拌、除杂(除铁),制成可塑性软泥团,为下道工序提供合格的泥料。在这道工序里,窑工们把固体瓷石倒入大容器、待粉碎后再铲出石粉,将其倒入淘洗池、沉淀池、稠化床,并在稠化床中踩练泥料。
2.淘炼泥土。这道工序是因为稠化床中踩练泥料可能还不够精细,而且在运输制作过程中可能还会混入其他杂质,所以泥料必须经过再淘洗才可使用。淘洗使用三个缸或其他容器,中间一只称为淘洗缸,左右各放一只容量较大的陶缸或木桶称为沉淀缸或沉淀桶,将泥料投入淘洗缸,加水浸泡数小时后用木棍搅拌,但不要将泥层全部翻起,见有部分泥粒悬浮即可。待上层悬浮泥水稍澄清,即将表面的一层含有细颗粒的泥水,用曲木柄横贯两耳的硬舀舀入沉淀缸中。经过一定时间,等到细粒泥质完全沉淀后,再将上层的清水舀回淘洗缸,重新将泥料搅起,进行第二次淘洗。按以上方法反复淘洗几次,直到淘洗缸中下沉的粗粒部分已无细颗粒为止。沉淀缸中淘好的精泥经过一天左右的沉淀后,即可将上面的清水弃去,使泥浆浓缩。接下来,待坯泥干至可供成形时,将坯泥聚集放在泥房的洁净石质地板上陈腐,七天后用铁铲移到另一处并有规则的踩练一次,每踩完一层,又用铁铲增加一层,逐渐成堆,依此法踩练数次后,再用泥铲打成泥,即将已踩过的泥料用泥铲铲到另一处盘堆拍打,使泥料最大限度排除气孔,提高成形性能。传统打泥有“三道脚板两道铲,莲花墩,菊花心”之称,这是打泥操作的要求和经验总结。泥料在泥房内陈腐和踩打的过程,就是泥料均化和致密化的过程。经过陈腐和踩打的泥料,在制坯前,还要经过揉泥这个最后环节。所谓揉泥就是用手进行搓揉、拍打、挤压、捧拉等操作,对泥料施加外力,以充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分布均匀。这一手工揉泥现演变为用真空练泥机和捏泥机取替。实践证明,有经验的陶工揉泥后的泥料致密度比真空练泥机挤出来的泥料还好。揉泥的操作方法是坐在一条长板凳(称码头)上进行,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人员骑坐在凳上,对泥团进行揉搓拍打,拉伸压缩,锯开合拢。
3.炼灰配釉。“无灰不成其釉”,灰是配制釉的主要成分,釉灰是用石灰原料和植物草重叠烧练,用水淘洗而成的。釉浆是用风化较浅的瓷石如同“采石制泥”般地经过粉碎、淘洗、浓缩稠化、水溶解后制成的“细泥浆”,现称“白不”。釉是用釉灰和细泥按配方比例调配而成。用釉灰做助熔剂配釉是洪州窑窑匠集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之大成的重要体现。
4.制造敞口筒状支烧器等窑具(现为制造匣钵)。即选用土质原料预烧支烧器等窑具,以备装成型坯胎入窑烧制之用。
5.泥条盘筑。通常采用分段盘筑制成,在衔接面之间的胎壁较厚,以便于上段和下段衔接,然后抹奈。在壶的颈、肩部位及瓿、罍、罐的口、肩接合处的内壁都可以看到盘筑衔接的痕迹。为了让衔接处更紧密,窑匠用手顶住器内壁,用陶拍上下多次拍打外壁,排除衔接处的空气,以增加器壁的抗压强度,器内壁布满一个个指纹留下的凹窝。最后再对器外壁打磨整修、补水,器表显得平整光滑。
6.拉坯成形。将准备好的坯料投放在旋转着的陶车(也称辘轳车)上,在外力的作用下,变成适应人们生活需要的器形,其操作过程称为拉坯成形。它既是一种物理过程,同时也包含着造型设计、审美、人机工程学等内容。
7.晾坯补水。拉坯成形或其他方法成形的初坯因极易损坏,所以在保持坯体不开裂变形的情况下,要采取措施加快干燥速度,以提高生产效率。阴干安全可靠,干燥速度慢,而晒干干燥速度快但容易出现干燥缺陷。这就要凭生产经验,予以灵活掌握。坯体经打磨整修和干燥之后,均需逐个补水。因为手工拉坯产品经打磨整修坯面常有细孔和细小痕迹,并附着坯粉和灰尘,如果直接施釉,烧制过程极易导致麻点、针孔、缩釉等釉面缺陷。补水一方面可使坯面更加平整,消除痕迹,除去吸附在坯面上的坯屑、粉尘等杂物,减少产生釉面缺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补水发现坯体中隐藏的气孔和“死泥”(揉泥时未清除的混在湿泥料中的硬泥团),提高成品率。一般在补水前先清扫、吹净坯体内外的灰尘杂质等,再用特制的补水工具蘸清水刷抹。补水时应注意保持用水清洁,经常换水,防止水中沾有油渍或污物、杂质,否则容易产生缩釉等缺陷。
一件瓷器的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今天,让我们重温洪州窑东汉青瓷制造的纯熟手工技术,更显古人智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