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创新“1124”工作体系 切实狠抓“四普”质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2024年,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创新“1124”工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引领、注重经验推广,激励各区县创新推动“四普”工作,既锻炼队伍、积累先进经验,又确保普查质效、夯实文物工作基础。

创新“1124”工作体系,彰显重庆“四普”辨识度

一套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2024年1月16日成立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双组长同扛主体责任,部署全市“四普”工作,办公室设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2月5日,全市41个区县“四普”领导小组迅速组建完成,全面形成20个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市区两级同频共振、多跨协同的工作机制。市“四普”办精心组织研究,组建市“四普”工作专班,由“三普”中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专家担任组长,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革命文物、法律、计算机等全领域、多要素的“四普”新秀担任队员,新老同志“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提升”,共同助推“四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套教程支撑技术指导。为切实应对基层专业力量不平衡、内业工作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市“四普”办按照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化景观)六大类表格填报以及“四普”系统操作要求,录制全流程示范“1+6”视频教程,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普查队员主讲,尤其突出核心内容的填报方法、数据要求以及易错点等问题,着力提高普查数据质量;重点收集梳理全市各区县内外业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共性问题,反复研究对策措施,印发技术范本,切实做好普查技术指导,为提升基层普查机构及队伍实操能力赋能增效。

两级专家组模式提供经验保障。创新构建“资深+青年”两层专家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参加过“二普”“三普”的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青年业务骨干,分别组建市级指导专家组(28人)和区县定点专家组(27人),合理安排熟悉情况的中青年专家下沉普查一线,设定专家服务时间和工作要求,邀请资深专家解决普查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保障基层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搭建全市中青年文物保护专家培养和锻炼平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工作接续开展奠定了专业人才保障基础。

四重督导机制强化普查质效。一是实施定点专家指导机制。印发《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区县定点专家指导组工作规则》,严格要求定点专家的履职范围、工作职责、考核方式等,督导专家定点指导,提升定点区县普查专业度。二是实施片区督查机制。坚持普查进度质量两手抓,采取“片区负责制”。自2024年5月全市普查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市“四普”办按照主城都市区(其中包含中心城区、渝西地区、渝东新城)、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片区细化组建五个工作组,分别以摸底促进度、答疑指方向、精准抓质量为目的开展三轮实地督导。三是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实施“周统计、周调度、月督导”机制,制作“重庆市‘四普’工作进度表”,按周更新各地实地调查复查数、新发现数、完成率等10余个指标数据,挂图作战、晾晒分析。针对工作进度滞后、普查效率低于全市平均值的区县,每周召开工作调度会,剖析研究问题症结,精准施策督促整改,有效提升普查质效。四是执行中期检查机制。2024年12月以来,市“四普”办谋划“三步走一回头”策略,对完成“三普”复查工作的区县开展中期检查,进一步确保普查质量、加强普查数据有序化管理。通过区县定点指导专家全面审核,确保内业填报不缺项不漏项;检查组随机抽查复核外业打点,检测数据采集质量;对于具有争议的共性问题,由市级指导专家答疑解惑,统一范式;市“四普”办针对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并督促区县限时整改,回头跟踪整改成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市“四普”办完成19个区县中期检查,整改问题症结50余项。

万州区:“四个结合”开展消落区文物普查,探索重庆经验

每年的5月到10月,重庆段长江水位会因三峡工程水库“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产生30米的垂直落差,库区丰富的三峡文物也“逐步露头”。万州区抢抓宝贵时机,创新“四个结合”工作法开展消落区及水下文物调查,为三峡库区水下文物调查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通过底数资料结合数字测绘成果,解决确认文物分布范围和定位的难点问题;充分结合人的灵活性与设备的精确性,应对长期处于半淹没半显露消落区文物的复杂外业环境;高效利用“数字正射影像”拍摄文物本体图像,再叠加“地理信息系统”完善文物整体环境信息,提升数据采集精度;做到外业调查完成一处,内业必须跟进绘制出精准的文物平面图和位置示意图,并完成内业数据录入工作,确保内外业工作进度。

渝中区:打造数字赋能普查样板,探索文物保护智治路径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物价值丰富。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渝中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文物普查工作。通过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RTK、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普查装备,保障普查数据采集质量;采用倾斜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开展文物建筑内部BIM三维建模,普查“数字化”成果“立体呈现”;强化“数字重庆”—“巴渝文物”应用场景运用,连通“渝快政”管理平台,构建起“区—街道—文博单位”三级联动文物安全巡查机制,有效排查、整治文物安全隐患25项。注重边普查、边保护,将“四普”新发现54处文物线索纳入文物监管体系进行预防性保护。

江津区:推动“四普”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内容

江津区充分利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优势,将“四普”工作纳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内容,强化对接、深化协作,“四普”启动伊始迅速牵头成立江津—永川—泸州协同发展区“四普”专家组,促进互学互鉴,成果互享。2024年10月,泸州、永川、江津三地召开专题座谈会,针对毗邻地区在石窟寺、明清桥梁、红色资源的普查中呈现的共性特征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三类文物的核心价值填写、图纸绘制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此外,江津区严格践行“应保尽保”要求,确保文物不被遗落,系统性梳理各级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四普”新增文物资源线索调查的工作方法得到毗邻地区的高度认可,并成功复制。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6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