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景德镇城市中心地带,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和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周边里弄民居、陶瓷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组成,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也是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近年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原真性保护历史遗存、活态化传承非遗技艺、融合式发展文旅业态等举措,全面提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
原真保护,历史遗存散发新光彩
坚持历史保护与小微更新有机结合,保护好文化遗产。景德镇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在陶阳里街区保护更新中,坚决不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针对不同状况的传统风貌建筑,运用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等5种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方式,对原有建筑旧的梁架、废弃的窑砖、瓦和木构架等材料加以利用,修旧如旧,通过榫接、墩接等传统工艺,留住原有风貌和文脉肌理,实现80%以上建(构)筑物的留、改,最大化地保护不同时代的遗存建筑。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通过窑址考古发掘、里弄保护、院落修缮、文化记忆整理等方式,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本色和文化记忆。
坚持历史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维护好人民安全。景德镇在陶阳里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充分考量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风貌环境与老地形,对政府办公楼进行整体搬迁,先后拆除近10万平方米的占压建筑,搬迁近600余户居民。为妥善处理好修缮保护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制定《景德镇市历史城区修缮保护及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消防管理暂行规定》,编制《景德镇彭家弄片区建筑消防设计火灾模拟报告》《彭家弄片区消防设计指引》,破解消防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片区消防验收问题。同时,合理配置微型消防站、消防巡逻车和消防摩托车等适用于狭窄街巷的硬件设施,充分调动群众团体积极性,组建“妈妈防火团”,营造群防群控群治的氛围。
坚持历史保护与文化供给有机结合,延续好文化脉络。景德镇在陶阳里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始终着眼于延续和维持陶瓷文化活力。在保留街区格局肌理和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以“环境提升+设施优化+文化注入+产业带动”模式,盘活利用存量建筑,系统梳理彭家弄及周边的老窑址、老会馆、老作坊、老瓷行以及其他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将陶瓷文化遗址及周边的400余幢传统房屋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更新后的陶阳里通过东西向主弄和南北向支弄串联各区。北部为特色餐饮、青年旅舍;南部为精品酒店和文创娱乐。巷弄两侧的建筑底层为特色小吃,上部为青年旅舍。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被保留下来,原来制瓷的院落被赋予新的供给功能。同时,立足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通过面向海内外游客举办“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等文化体验活动,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升了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引领新风尚
传承工匠精神。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着力打造“非遗聚落”,完整地保留了“前街+后街”的陶瓷聚落空间格局和“窑房—坯房—民居”聚落空间组织模式,吸引了一大批老手艺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其中,让文化传承真正可观可感。同时,通过举办“庙会”“徐家窑复烧点火”等系列非遗溯源活动,全面系统展示景德镇传统技艺,大力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活跃着40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其中6位为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打造出一支老中青结合、覆盖72道制瓷工序的工匠队伍,让工匠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薪火不断,重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传承制瓷工艺。近年来,为保护传统制瓷工艺,引入明清窑作群、四大名瓷馆等陶瓷技艺业态,传承祭窑神、太平窑、“知四”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发展。目前,已涵盖包括“挛窑”(砌窑和补窑)、拉坯、利坯、烧窑、把桩等在内的全流程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拥有2项国家级和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积极开展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传承景德镇陶瓷技艺,成立景德镇非遗保护协会,建成景德镇非遗馆,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0个,让传统技艺实现“活态”传承,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
数字赋能传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坚持科技赋能,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深入推动陶瓷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在40多年来出土的海量陶瓷标本基础上,建设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3D打印精细化模型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解析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彰显陶瓷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古陶瓷基因库已收集不同朝代碎瓷片近2000万片,提取古陶瓷基因信息30多万条,入库基因标本1600多套,推动古陶瓷研究数据的全球共享,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文物复仿制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等奠定了基础。
创新利用,业态融合焕发新活力
打造现代旅游新模式。依托御窑厂遗址和周边108条老里弄、明清窑作群以及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找准了陶瓷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点,植入酒店民宿、陶瓷教育研学、非遗技艺展示、餐饮娱乐等文旅功能,通过把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发展文旅新业态,注入街区新元素,丰富文化新内涵,实现了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成功转型,打造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商业消费一体化公共文化空间,使传统的老街成为“夜经济”发达的文旅融合新地标,让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既有“书卷气”,更有“烟火气”。
打造创意产业新体验。在数智时代的大背景下,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的文物保护、传播、转化和创新方式,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新颖的展览陈列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讲故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引进桑托斯宫瓷厅穹顶虚拟装置,再现青花瓷盘装饰的宫殿天花板景观。参照明代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文物原型,打造推出卡通公仔“岁岁鸭”等相关陶瓷文创产品。通过MR屏幕,让历史与现实交汇,重现窑炉复原、烧造的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代陶瓷工艺的精髓。
打造研学旅行新风尚。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自身内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文旅+教育”双向赋能发展新路径,推动文旅体验产品的迭代升级,打造出各类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研学旅行实践场景,并寻求将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旅游体验无缝融合,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构建,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升级,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播。景德镇正以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创5A为龙头,逐步形成以陶阳里、陶溪川为代表的“文化游”,以陶博城、名坊园为代表的“购物游”,以高岭中国村、“CHINA印象”为代表的“沉浸游”,以皇窑、直升机科技馆为代表的“研学游”,打造“满城瓷器千座馆”文化IP。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如今的陶阳里,依然有柴窑的烟火,有百年传承的工匠,有完整的造瓷技艺。这座用瓷器堆叠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这个浸润着陶瓷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景德镇的新地标。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过程中,景德镇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城市体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亮。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