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持续在政策举措、机构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文物系统一手抓数量,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基础,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机制创新,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底至今,博物馆数量由221家稳步增长到361家,年均参观人数从3300余万人次增长到7200余万人次。西安碑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提升改造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重大文化项目。与此同时,博物馆藏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博物馆”逐渐成为热频词,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新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人民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之“根”
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对标国家规划和部署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陕西“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博物馆改革创新、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业、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非国有博物馆管理等指导措施,不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各市(区)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西安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出台支持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措施办法。延安市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革命博物馆之城。宝鸡市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历史文化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同时,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建设。
目前,全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大馆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均衡谋篇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做大做强省级博物馆,发挥其示范标杆作用。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先后对外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将于2025年3月全部完工。二是做精做优市级博物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铜川、延安等市级综合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绥德革命纪念馆等特色专题博物馆先后对外开放,秦岭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即将对外开放。三是做实做细基层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麟游、西乡、定边等县级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茯茶文化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对外开放,66家社区博物馆的建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筑牢博物馆事业发展之“本”
以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五年来,先后新建和改造汉中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200多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导览系统、服务设施等。以科技保护为支撑,不断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先后出台藏品管理、文物数字化、库房建设、馆藏文物鉴定、文物科技保护等规范、标准、文件30多项。上线陕西省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全省珍贵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市级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中心,实现馆藏文物动态化管理、科学化鉴定、数字化应用。
五年来,共修复文物2.8万件(组),鉴定文物10.06万件(组)。同时,充分利用5家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和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借助与省科技厅、省社科联开展课题研究,破解技术难关,为文物藏品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疏通文化服务供给之“脉”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激发博物馆内生动力,推动博物馆发展从“缺不缺、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为了更好提升境内外观众的参观体验感,搭建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支持39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通过境外通道线上预约购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墙等10余家文博单位门票。同步建设省内重点博物馆综合票务预约系统,实现省内主要博物馆参观的线上分流、引流、限流和客流互推,目前已完成系统开发,正在测试阶段。
策划实施了以“彩陶中华”“玉韫九州”“伟大历程”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原创展览。年均举办各类展览600多个,其中30个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奖,30个展览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推介。
扎实推进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年均举办各类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上万场次。助力“双减”,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与教育厅联合,开展“双师课堂”,在南门小学、大雁塔小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挂牌“陕西省中小学文博素养培育基地”,切实推动博物馆与大中小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有机结合,把文博场馆变为“学习课堂”,把文物展品变为“学习教材”。
绽放文物活化利用之“花”
抓融合求实效,深入实施“博物馆+”策略,整合文物资源,与多行业跨界合作,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用好10家国家和省级文创产业试点文博单位,每年开发市场欢迎、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400余款,市场认可度逐渐攀升。
陕西历史博物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与餐饮、黄金饰品、生活用品等品牌联名,赋能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实施“云展览”“互联网+文物教育”等30多个项目,逐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数亿观众线上享受博物馆文化服务,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推出4位数字虚拟人作为“陕西文物智慧推荐官”,打造周秦汉唐数字仿真课程、绘本、游戏等。与腾讯、百度、西影等企业合作,实施“陕西文物数字文创大赛”、《千年文物》纪录片、VR数字互动体验等,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
收获中华文明传播之“果”
助力“一带一路”,以国际视野、开放心态,搭建多元交流互动平台,推进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展览展示、教育宣传、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等80余项,传播分享陕西文物保护经验,彰显“中国金色文化名片”。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先后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500余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先后走进香港、台湾、美国,与美国史密斯尼协会合作的教育传播项目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教育项目获国际博协“2022年最佳教育实践案例”。中法联合秦兵马俑保护修复和公输堂保护研究合作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多渠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博单位的全面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三地间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博物馆一头连着文物藏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陕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利”原则,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深化交流合作,持续把博物馆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优秀文化传承的阵地、先进思想引领的阵地、中华文明传播的阵地,扎实推动陕西特色、中国风格、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创建,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迎接挑战,展望未来
陕西作为一个文物大省、博物馆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近些年,陕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指导建设了如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石峁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下一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陕西将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强化制度的引领作用,结合目前全省博物馆发展的问题,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后将适时下发《关于推进陕西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另一方面,统筹推进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对于头部热门馆,陕西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设备更新、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争取将其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名单,发挥行业示范标杆作用;对于市级博物馆,将继续做好榆林、汉中、韩城等市级博物馆建设,支持西安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渭南博物馆、安康博物馆等提升改造工程,争取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培育名单,发挥市级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将重点支持文物大县、人口大县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相符的综合性博物馆,不断提升基层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支持各地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积极培育以“社区博物馆”为代表的类博物馆建设,将金字塔底做大做优,促进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是抓重点,做好规划布局。陕西将继续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博物馆差异化发展。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等国家工程,继续做好石峁、黄河、长城、秦岭等专题博物馆建设和运营工作。结合陕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及民风民俗文化等,着力支持建设彰显陕西特色的如机场、地铁等行业博物馆和秦腔艺术等专题博物馆,进一步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
三是讲质量,抓好品质提升。对于博物馆,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求大求全到向小而精提升。不要求不鼓励县县有博物馆、也不提倡多建快建非国有博物馆,重点指导建设与市县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相符的博物馆,坚决杜绝千馆一面,要求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博物馆服务品质。通过树立“大保护理念”,提升博物馆管理、保护水平;树立“大文创思维”,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树立“大管家意识”,为公众做好服务,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