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博物馆如何发挥作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克瀚 张晓雨 毛治臣

2024年8月23日,商务部对外发布了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多地推出的“建立以文化为基地的便民生活圈”中,形式不乏城市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等。作为具有历史文物及文化陈列展示、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更应将千年凝结的岁月风云融入寻常百姓家,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实践基础上发挥更具文化多样性的公共服务职能。

以“缺什么 补什么”的思路建设博物馆生活圈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以山东为例,截至2024年5月,全省备案博物馆总量为812家,平均各地市博物馆数量约50家。但具体到各个地市,博物馆数量还存在明显差距。如青岛地区的博物馆总量已超过100家,是全省平均数量的两倍以上。截至2024年,在山东省28家市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青岛市拥有5家,占比约18%,为全省最高。济南、淄博、潍坊等地市一级博物馆数量在2家以上,但仍有大部分地级市只有一家或无国家一级博物馆,反映出各地市间博物馆建设成效还略有差异,整体发展不均衡。从山东省范围来看,博物馆事业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认的,但要满足“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来说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博物馆如何能在“文化生活圈”中发挥价值?需要以“缺什么 补什么”的思路,将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文物藏品、地域特色发挥出来,区别于城市书房、公共文化空间等文化圈模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为重要。如淄博市桓台县的王士禛纪念馆以“忠勤报国 洁己爱民”为主题打造的博物馆特色展览,可以定期开展以周围生活区、村庄为主体的“清廉家风故事”宣讲,以周围学校为主体的“清廉家风传袭”活动,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向外辐射,开启具有特色的“一刻钟博物馆文化生活圈”。这样不仅有益于打造地方文化标志,也是实现地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同时,还可通过开发古今延续、相互呼应、循环贯通的博物馆街区(村落)线路,形成一批特色博物馆文化生态圈、生活圈。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现有“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315个。博物馆在文化生活圈中所提供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作用越来越明显,下沉服务占比越来越大。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地标,博物馆不仅延续了城市文脉,也为促进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建设博物馆“圈长”制度提升日常建设管理水平

作为山东省“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淄博市现有备案博物馆数量85家,平均每个乡镇街区都能有1家博物馆。在主城区可基本实现平均每15公里1家博物馆,但在偏远乡镇实现博物馆注册备案或正常开放则相对困难。因地理位置分布不均、非国有博物馆占比较大,同时因受众范围、社会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素影响,博物馆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发挥的“圈长”作用有限。

因此,跨界的取长补短十分有必要。比如向比较成熟的“河湖长制度”取经,重庆市永川区建立的“河长制+网格化”模式,推动了河流管护的精细化。相应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博物馆可以“分馆”“巡回展”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各类文化社教和展览推送等服务,并进行精细化的地区“投送”服务。此时“圈长”发挥带头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了。其次,要想“博物馆文化生活圈”保持活跃,也要健全“圈长”制度,试行一批村级文化专管员、企业文化专管员等兼职岗位,确保“圈长”制度行得通、长期管用。

同时,博物馆文化生活圈也面临“谁来管、怎么管”和运营乏力、如何在新的博物馆文化生活圈与传统博物馆发展模式中找到平衡等问题。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过程中发挥文博场馆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十分必要,需建设起博物馆的“圈长”制度,提升博物馆日常管理水平及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博物馆共享机制多元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博物馆的共享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文化体验共享和社会服务共享三个方面。但博物馆的场馆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其无法实现如同商超、农贸市场一般“散落分布”。面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创新博物馆开放共享的模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博物馆受文物保存条件、展览时长、参观容量等多重因素影响,往往在延迟开放、增加参观人数等方面多有掣肘,使得众多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中小博物馆“进退两难”。而在工作日“上班族”“上学族”等博物馆参观主体也常因时间冲突而无法参观。同时就“博物馆文化生活圈”建设而言,在硬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对此,可尝试探索“文化+”发展模式。由街道整合各类场馆服务功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强化优质文化供给,优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按时间标准免费开放公共市民综合活动中心等场馆,实现错时开放、夜间开放、节假日延时开放等。如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道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厚优势,以“文化+”发展模式,串联起街区周边的图书馆、VR党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打造兼具图书阅读、文化沙龙、红色研学等功能定位、惠及属地居民的“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根据居民文化生活服务需求,将分散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集约到一起,覆盖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服务群众超3万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青岛市在博物馆社会服务领域也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和服务形式。以青岛纺织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水塔等原纺织厂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设备,创新打造沉浸式博物馆的展览和社教形式。青岛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老城区,汇集了约半数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是国内鲜有的文物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区,博物馆正在成为拓展与赋能这些优势资源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八大关景区,根据景区特点重点打造了“八大关万国文化建筑博览汇”,依托近现代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建设成一处集历史文化和参观研游为一体的“没有围墙的沉浸式超大型博物馆”。

博物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共享开放的服务机制打破博物馆固有的时空隔阂,既可以缓解博物馆“一票难求”的参观压力、“进退两难”的管理压力和文物保护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借助“便民生活圈”的基础设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博物馆的资源和文化服务,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博物馆参观需求。

新时代的文博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惠及更广泛人民群众,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打造创新、共享、开放的博物馆文化服务新模式。通过“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切身体会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成果。通过“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打破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时空壁垒,将便民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将优质文化产品触达更多人,将文化认同感悄然铸就在茶余饭后的驻足凝视间,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参与、共享、获取知识服务,享受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红利。

(本文为淄博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4ZBSK035>)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5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