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启动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工作原则,高位统筹、高质推进、高效落实,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实地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新发现文物点271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推进文物普查过程中摸排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构建强有力组织推进体系,发挥普查机构“牵头抓总”作用,围绕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水利工程遗产、考古新发现等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毯式普查。持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公布工作,2012年“三普”以来,累计升级、新公布不可移动文物570处,其中新发现225处。
有效推动部门协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凝聚文物普查工作合力,部分县(市、区)将文物产权较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做到组织谋划、实地普查、责任落实、保护管理“四个”到位。重点对接资规、住建、民政、退役军人等部门,全面系统梳理相关行业名录,累计收集文物线索1142条。
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多途径汇集新发现文物线索,其中崇川区设计普查标识,启东市设计简易电子问卷、制作手绘宣传,提升线索征集速度、深度、精度。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发布宣传报道160余篇,不断提高“四普”公众知晓率,累计收集文物普查线索426条。
在落实考古改革过程中发掘地下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注重区域评估。制定《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并纳入《“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加强成果应用,落实工程审批领域成果共享机制,累计实施区域评估项目42个,评估面积达338.67平方公里,位居江苏省前列,其中新发现文俊村古石桥等文物点80处。
强化考古调查。持续推进“先考古、后建设”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的通知》,实现考古前置全覆盖,划定十八里河口地下文物埋藏区,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累计实施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45个,新发现南通文庙遗址等文物点4处。
深化考古研究。持续推进江苏文明探源工程,主动承担盐业考古、海丝考古和城市考古等相关课题,推进如东国清寺区域考古发掘、如皋徐家桥唐宋遗址、海安青墩遗址及其周边考古调查勘探等重大考古项目,为研究江海区域演变历程、城市文化起源发展史提供重要资料,新发现掘港国清寺遗址、莫家墩遗址等19处历史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四普”新发现点位。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丰富不可移动文物新发现点位
落实多规合一举措,构建文物新发现保障体系。通过保护规划修编,系统性开展全域、全要素文物资源普查,综合前期调研走访、航拍影像、普查成果资料,完成全市6个街区400余处“三普点”和历史建筑本体论证、甄别、确认,全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构建“市域-市辖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多层级保护体系,从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强化保护与管控,有力支撑文物普查新发现。
推动古城更新保护,释放文物新发现发展潜力。主动对接住建、不动产登记、党史办等部门,大范围搜集、考证古城史料,厘清崇川西南营13处重要建筑群落、近200处建筑遗存,如皋东大街、武庙52处传统建筑,海安西大街50处传统建筑原有的空间肌理格局和主要街巷代表性院落分布,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为完善详细规划、制定多层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深化传统民居研究,提升文物新发现价值内涵。坚持“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理念,强化全市域范围内传统民居的勘察与保护,市、区普查办会同江南大学、南通大学等研究机构,对300余处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肌理、建筑风格以及细部构件特征等进行数据测绘、内涵提炼和价值分级评估,新发现文物登记点42处,进一步研究阐释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