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过大年——在山西晋城感受千年古韵与时代新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张硕

山西晋城是一座被誉为“古建博物馆”的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现存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文物古迹的富集之地。乙巳蛇年新春到来之际,游客齐聚晋城,在“太行山上过大年”,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

文物保护 古建焕活 城市有了新的文化标识

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位于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腰。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初名硖石寺,唐咸通八年(867)御赐名为“青莲寺”,分为上下院。青莲寺下院即古青莲寺,保留有唐代建寺时的旧址。自北齐至今,历代营建,寺内现存魏碑、唐塑、宋构、明清壁画等文物精品,其中弥勒殿内所存6尊唐代遗存彩塑,为海内孤品,风华绝代,弥足珍贵。1988年青莲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山门旁,一处仿古建筑屋顶上布满了喷淋管道,吸引了大家关注。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馆长杨勇说:“这是我们中心科研基地为了解决古建屋面漏雨问题,搭建的一处屋面不同工艺做法的模型,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出木结构古建筑屋面最佳工艺做法。”

听着杨勇馆长的介绍,时间仿佛回到了2021年。那年夏天,山西晋城遭受强降雨天气侵袭。连续十多天的大雨把青莲寺古建筑群的屋顶完全浸透,墙体和屋顶大面积漏雨,博物馆内彩塑和古建筑本体岌岌可危。博物馆同志们不顾个人安危,在雨中系上保险绳作业。他们一边为古建筑屋顶、彩塑披上防雨布进行抢险加盖,一边用麻袋、扫帚等稳固墙体、疏导泄洪……连续10多天24小时连续作业,这才在暴雨下抢回了文物和古建筑。

“那次大雨过后,我们的防灾工作就没有停过。春夏防水患,秋冬防火灾,一年四季提高警惕,24小时严防死守。”杨勇说。

“灾情过后,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对青莲寺受灾文物古建筑进行修复。这两年,我们陆续完成了青莲寺藏经阁、罗汉楼、三佛殿、下寺弥勒殿的修缮,其他修缮项目也将陆续进行。我们会在所有还未修缮的殿顶上设置保护棚,这样有利于文物的长久性保护。”杨勇指着一处古建筑屋顶上的保护棚介绍说。

青莲寺内游客众多,但不同于一般景点的喧嚣,大家或耐心排队等待登楼欣赏彩塑,或虔诚叩拜祈祝幸福安康,或三三两两聚团拍照打卡讨论,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这份静谧与美好。

2024年,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古建,游戏取景地之一的玉皇庙被更多人熟知。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位于晋城市丹河新城朝阳街南侧,被一座城市中心公园环绕。庙门口的文化广场上,小贩在售卖糖葫芦、孙悟空金箍棒等小商品,老人带着孩子晒着太阳。不远处新建的商业小区大门前立起了红色气柱,“喜迎新春”四个黄灿灿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闪耀。

玉皇庙始建于宋熙宁九年(1076),后历经维修与扩建,现存玉皇殿为宋建,成汤殿为金建,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玉皇庙保存有宋、金、元、明、清彩塑284余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元代彩塑二十八宿,是我国现存元代道教彩塑中的珍品。据馆长尹振兴介绍,玉皇庙是道教艺术的瑰宝,其实早在游戏推出之前,玉皇庙的彩塑壁画就已经被大众熟知,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馈游客的热情。”在二十八星宿殿,尹振兴在窗户前驻足,用手从左到右把窗台抹了一遍,把干净的手掌展示给大家:“为游客打造一个干净、舒心的参观环境,保洁不能留死角。”随后,他又带大家来到大殿外的一处消防设备箱,从里面拿出了一个金属构件展示给众人。“咦,这是消防水枪头吗,怎么像个花洒?”尹馆长说:“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特别针对我馆的彩塑壁画定制的消防专用‘喷雾式枪头’。它喷出的水是雾状的,以防万不得已使用的时候,将喷淋作业对文物的损害降到最低。”尹馆长还带领工作人员制定了玉皇庙安全消防、卫生督察制度,细化到22条81项内容,及时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全力确保玉皇庙安全无虞。

image.png

在民间信仰中,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方圆百里男女老幼齐聚玉皇庙门前的文化广场,各种社火节目精彩不断,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将古建融进了乡俗、融入了生活,也让晋城这座城市有了新的文化标识。

文物展示 活化利用 做文化传承的“播种机”

春节期间,晋城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五万多人前来参观。“晋城位于八百里太行山的最南端,山西省的东南部,与河南省接壤。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丹河、沁河是晋城人民的母亲河……”“晋城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晋城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40余处……”《晋城古代文明》展厅中,晋城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和志愿者们悉数到岗,为远道而来的观众进行义务讲解,“白发志愿者+少先队员”的组合,构成了晋城博物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image.png

“中国好人”张新虎也是晋城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春节期间,无论是否排班,他都会准时到博物馆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只见张新虎围着红围巾、身穿志愿者黄马甲,边打快板边为观众介绍:“同志们,这边看,欢迎来到晋城博物馆。过节好,笑开颜,我给大家来讲解……”与观众一道度过博物馆的欢乐时光。在张新虎看来,文博志愿者可以把晋城的文化历史讲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晋城,每次讲解结束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是他最看重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成为传播知识的‘播种机’。”张新虎说。

“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不仅能够了解晋城的历史文化,更能够感受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主任张建军说:“下一步,我们将对博物馆的展陈进行全面升级,全力做好文物保护与展示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城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晋城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茶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2021年,晋城推出“万里茶路与晋城铁壶专题展”,并挂牌成立了“万里茶路晋城铁壶研究中心”。2025春节小年日,在“太行山上过大年——青莲古韵话新章,围炉煮茶品书香”活动中,山西省文旅星推官向大家“发布”了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制订的《万里茶路围炉煮茶标准》。

“这是我们进行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创新实践。”张建军说,“围炉煮茶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体验形式,结合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这种创新不仅让文物活起来,还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炉煮茶所蕴含的‘中国式的温暖和美好’,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能够让人们在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晋城市开发区兰花路的晋韵堂铁壶铺内,工作人员正在组织游客体验“围炉煮茶”。只见三三两两的游客围坐在能容纳二十人的大茶台前,数把铁壶在台座上冒着热气。等待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起了《万里茶路围炉煮茶标准》:“根据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藏清康熙元年《煮茶供饮碑记》记载,‘围炉煮茶’对茶叶、煮器、用水、烧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茶叶首选武夷山岩茶和红茶,煮器首选山西晋城铁壶,用水则推荐青莲寺乳窦泉泉水,烧料则以晋城产兰花炭为佳……”

游客仔细聆听、品尝着晋城铁壶煮制的茶水,一位游客对店铺内的铁壶来了兴趣,工作人员介绍:“晋城铁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价值而闻名。铁壶煮茶,铁离子溶解在水中,水质呈弱碱性,口感醇厚,有益于滋养身心。可以说晋城铁壶不仅是煮茶的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好一个文化的载体,请帮我挑一把适合的壶,我也想把晋城茶文化带回家!”

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 迸发生机与活力

沁河是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晋城的母亲河。在沁河中游的晋城沁水、阳城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古城堡式村落,皇城相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皇城相府是清初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相府内部保存的建筑、碑刻、匾额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建筑艺术和家族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其所在的皇城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春节期间,每日10点景区门口都会上演“开城仪式”,进行《迎圣驾》表演,演员均由皇城村村民担任。“开城仪式”开始前,主持人会在观众群中随机挑选幸运儿参与《汉字英雄》互动闯关体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一名来自山东的女士在答题环节连闯三关,幸运抽得景区提供的免费住宿一晚,引发观众欢呼。景区内游人如织,包括演艺、非遗展示、美食集市、杂技表演、NPC互动合影等多个服务项目在相府各处进行,游客可以根据喜好自行安排。如果还不过瘾,游客可以在游客中心乘坐景区观光直升机,从空中俯瞰整个皇城相府。

早在1998年,皇城村就依托皇城相府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条件,坚定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皇城相府集团。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皇城相府已形成了一条“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的完整产业链,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解决村民就业3000多人,成为山西省旅游重要目的地,晋城旅游新名片。周围多个村镇在它的带动下,开始探索文旅融合发展。

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夜幕降临,司徒小镇《千年铁魂》正在上演。舞台上,一位位打铁匠人舞动1600多度的高温铁水,一朵朵绚烂的铁花四处飞溅。铁花如烟花般璀璨,照亮了夜空,引发游客欢呼赞叹。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山西的文化记忆。《千年铁魂》是国内首个打铁花大型室外实景表演,该演出以山西千年铁文化为主题,融合晋东南民俗、民间艺术、现代歌舞表演等内容,打破了传统打铁花的规模和形式。司徒小镇通过创新表演方式,将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为景点引流。

在司徒小镇,游客可以在打铁花表演结束后,排队领取热气腾腾的川汤。川汤是晋城当地的特色美食,属于“碗汤菜”系列,是一种以肉和汤为主要食材的传统美食。这种活动不仅展示了晋城的特色美食文化,也体现了司徒小镇对游客的热情款待。

从古老的寺庙到精美的彩塑,从宏伟的古建到独特的民俗,晋城以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在这个新春佳节,走进山西晋城,感受千年古韵与时代新风的完美融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6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