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国首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题博物馆——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精心推出了首部博物馆舞台剧,“跨界”打造文博消费新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观看、新奇体验中领略华夏青铜文化的魅力。
1月31日,正值大年初三,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舞台剧《因为青铜》正式开演。
演出现场,灯光明暗转合,舞台起落浮沉。演员化身导游带领观众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走进舞台布景搭建起的“铜绿山”,近距离领略楚王在这里大兴炉冶,开创青铜盛世的辉煌成就。剧中,楚王为备战命令矿工赶制大批青铜剑,这些武器需要半年炼制,而楚王给出的时间仅30天。收到命令的矿工季杼日夜难寐:要在短期内大规模开石造剑,免不了大批矿工要命丧铜绿山。
“铜绿山乃万岭中的宝山,青铜石为上天所赐的宝物,当遵先贤之言,令青铜成为天下太平之物,为人间吉祥之器……”为了这些矿工的生命,楚国民女楚叶冒死劝谏楚王化干戈为礼器。
该剧立足于历史文化,融入了人物故事,在声光画影之中,调动观众情绪,生动展现了铜绿山遗址对华夏青铜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让青铜剑、冶炼炉等馆藏文物在游客眼前“活”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运用现代化舞台表现手段与精妙的叙事架构,通过互动式剧情演绎、升降式舞台沙盘,以及光、电、投影等沉浸式技术,巧妙搭建起古今桥梁,让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蓬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赋予古老历史以当代价值。
看完演出的游客张茜说:“现场非常震撼,看展览和舞台剧,让我对眼前的文物和脚下的历史有了新的感悟,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随着演员谢幕,音乐响起,不少游客意犹未尽地走出展厅。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舞台剧导演邢时苗介绍:“首先我们把人物设定好,穿插在观众中间,让观众有一个沉浸感。其次我们用了大量的机械手段,让观众觉得好看。通过这部戏剧把更多的观众吸引进来,走进我们的演出,了解遗址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铜绿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圣地,4000年炉火生生不息。戏剧《因为青铜》以“鲜活化、时代化、形象化、互动化”的创新方式,首倡博物馆戏剧,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会说话”,使尘封的历史与冰冷的文物重焕生机。
同时,剧中通过独特的视听艺术以及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与人物,让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
饰演剧中楚王一角的范彬斌是来自本市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他说:“近几年,我尽可能在各种场合去推广青铜文化,因为大冶是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值得被宣传。很荣幸能够成功参演这部剧,我倍感珍惜,一天三班排练了近半个月,希望为市民游客带来崭新的游览体验。”
《因为青铜》总制作人谢海涛说:“青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我们希望这段历史能让更多的人看到。青铜可以铸造兵戈,也可以铸造礼器,可以是战争,也可以是和平。希望为中华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青铜文明,能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
“博物馆+戏剧”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便捷地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有逻辑、有设计的戏剧表演,在身临其境中更好地理解青铜文化,让观众更愿意主动去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返乡大学生焦傲特地赶回来看这部戏,他说:“我之前对青铜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校园的历史课本上,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了解。但这场戏剧演出,将曾经遥远的青铜文化带到了我们身边,它们不再停留在冰冷的展柜和一成不变的文字里,它们能够生动有趣地亲口‘诉说’往昔的辉煌,感觉非常不错,这是我们新时代对青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自《因为青铜》正式开演以来,共计演出30余场,吸引观众5000余人次。同时,春节期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还开设了文创市集、花灯展览等活动,打造文博消费新场景,吸引了3万多名游客在博物馆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