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今古同理。博物馆在做好历史博物展览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伴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博物馆编史修志日益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都在建馆周年之际出版了馆史的相关书籍。2024年初,在建馆七十周年即将到来之时,山东博物馆也开始着手编纂自己的馆史。
编纂过程
山东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4年8月15日,山东省博物馆建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此日,被确定为建馆纪念日。从1954年至2024年,山东博物馆走过了70年光辉岁月。此前,山东博物馆从未系统梳理过这70年的历史。
2024年初,山东博物馆组成馆史编写组。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在本馆成立七十周年庆典之际,由齐鲁书社出版的《山东博物馆七十年》终于在2024年7月如期问世了。该书十六开,装帧形式为锁线精装圆脊,书名为著名书法家陈梗桥先生题写,和博物馆线图同为烫金,外加护封,为博物馆实景图。刘延常馆长作序,后为博物馆建筑和员工合影等大彩色插图,正文540余页,采用80克玉龙纯质纸;四色彩印,图文并茂,印制精美。
参与《山东博物馆七十年》撰稿的作者有32位,老中青都有,是个充满活力富有战斗力的团队。不管年龄如何,馆史的编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学习和了解自我的过程。接受访谈的老同志及家属有19名,摄影师有7名,多为年轻同志,这是新博物馆人(采访人)与老博物馆人(被采访人)的对话,具有传承的意义。采访稿整理人员有13位。编写组在撰写过程中还请教了几十名馆内的同志,因为博物馆史也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每个身处博物馆发展大局之中的人都和馆史息息相关,他们对馆史的编撰都有贡献。
编纂体例
《山东博物馆七十年》采用了纵横结合的编纂体例。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纵·薪火相传》为历史回顾篇,按照山东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时期分为四章:第一章《鸿蒙初辟:1909—1953年》,主要介绍广智院、山东金石保存所、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以及山东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它们构成了山东省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和人员基础。第二章《云程发轫:1954—1978年》,讲述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并发展壮大的经过。第三章《奋楫笃行:1979—2009年》,讲述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博物馆平稳发展的历程。第四章《履践致远:2010—2024年》,讲述山东博物馆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前沿阵地”飞速发展的情况。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山东博物馆搬迁至新馆,开启了新的篇章,聚焦藏品、展览、学术、社会教育与服务宣传、对外交流、管理等六大工作体系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中篇《横·深耕八方》主要记述山东石刻艺术馆、山东省文物总店、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等与山东博物馆有着分分合合关系的单位,以及山东博物馆代管的几个社团组织的历史。该篇分为四章:第一章《砥砺奋进四十载 秉承特色立潮头——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40年回顾与展望》,叙述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40年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沧桑风雨路 峥嵘六十年——山东省文物总店简史》,讲述了山东省文物总店自成立至合并至山东博物馆期间的情况。第三章《鉴微知著显本色 不辱使命勇担当——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发展回眸》,对山东博物馆承担过的省级文物鉴定等工作进行回顾。第四章《引领业务 聚力同心——文博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则重点介绍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山东文博书画研究会、山东金石学会几个在山东省的文博事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社团组织。
下篇《忆·行者无疆》为博物馆人的访谈实录,先录制视频,然后根据视频整理文字。访谈实录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访谈人为本馆在职工作人员,访谈对象共计19位,包括亲历过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能体现博物馆各方面工作的老职工代表,以及一些已故重要人物的家属。访谈所产生的视频一是用于馆庆期间开展的“与时偕行——山东博物馆七十年”馆史展,二是作为口述历史留存在本馆档案室,三是整理出的文字稿经访谈对象本人确认后收录入书中。
书后附《山东博物馆七十年大事记》。其中,1952年10月至1992年的部分,是以前任馆长牛继曾同志撰写的《山东省博物馆工作纪事》为底本,参考山东博物馆工作日志编写而成;1992年以后的部分,是在历年工作日志和年终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删改而成。
纯粹的文字描述,难以涵盖和表现博物馆厚重的历史以及与社会广泛的联系,现代的读者也喜欢有图有真相的阅读方式,《山东博物馆七十年》在编辑过程中注意以图示意、图文并茂,整本书选用图片达300多幅。
编纂依据
一直以来,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他人历史的场所。如何记录和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致敬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以及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老博物馆人,是目前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
由于时间久远、材料缺失、资料分散,加之参加编撰人员的知识背景差异,馆史的编写颇具难度。如何克服困难,获得有用的资料,山东博物馆馆史编写组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深入挖掘:
档案资源 馆史编撰人员到山东省档案馆进行了山东博物馆馆史档案的查阅,从山东省档案馆查阅过大量关于山东博物馆发展史的资料,原始档案是最可靠的史料来源。尤其对于一些时间节点,比如山东省文物总店成立的时间,许多老职工都记忆模糊,而原始档案中记得清清楚楚。博物馆不是档案馆,但除了人事档案的正常管理外,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尤其是文物管理、展览策划等,也存有大量流传有序的档案,如藏品档案、借用凭证等,这些对于馆史的编纂都是可资参考的重要资料。
文物资源 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含有大量的馆史信息,如出土文物的发掘者、发掘年代等,反映了博物馆早年在考古方面的工作情况,是馆史的重要佐证。更有一些近现代的馆史资料早已入藏成为文物,这些文物更是馆史的直接见证。山东博物馆的直接藏品来源是1948年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胶东文化古物管理委员会、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山东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成立的济南广智院和1909年成立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无论是胶东文化古物管理委员会、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山东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还是济南广智院和山东金石保存所,与它们相关的物品都已入藏。《山东博物馆七十年》也是对这些文物研究的成果。
影像资料 博物馆出于展览陈列的需要,一般都设有摄影室或专职的摄影工作人员,除了对文物摄影外,也对文物资源、展览活动等进行拍摄。五十年代成立之初,山东博物馆旧藏有19世纪初期广智院的照片,内容包括当年的展览、展品以及工作人员,1956年对“山东地志陈列”陈列展览的展柜逐一进行了拍摄,重要的工作会议、来访的重要嘉宾比如苏联博物馆代表团等,也都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资料;六七十年代对于全省碑刻和佛造像调查、考古发掘活动进行了拍摄;八九十年代开始,对馆藏文物以及展览进行了大量拍摄;2000年以来,随着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可选用的照片资料更多。《山东博物馆七十年》除采用馆藏清代及民国老照片以外,选用了五十年代至今本馆摄影师所拍照片,以及近年来同事们用手机随手拍下的照片。
口述历史 山东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人的奉献。从王献唐到徐眉生、秦亢青,从朱活、王恩田、陈梗桥、张俊峰到郑岩等,他们都是山东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当然,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比如文物摄影师王书德。老员工或其亲属的讲述,为我们重构了鲜活的历史。
编纂意义
编史修志,对于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一个馆的历史,可以记录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轨迹,管窥事业发展的全貌。近几十年来,很多地方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
通过学习和了解馆史,能够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经过梳理,我们认识到山东博物馆是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绩的博物馆。1956年2月13日,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地志陈列”正式对外开放时,观众十分踊跃,日参观量最多达4000余人。5月1日,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来指导工作,对展览提出表扬。5月30日,全国地志博物馆经验交流会在济南召开,此后,各地文博界的专家学者相继来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学习,山东博物馆被同行誉为“红旗馆”。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结过去,是为更好地前进,编撰博物馆史,能为文博事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山东博物馆七十年》展示了一座馆:山东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展示了一份业:山东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路程;展示了一群人:献身于山东文博事业;展现了一生情:山东博物馆是文博职工更是广大观众从小到大的独家记忆。
该书的编撰,不仅是对以前工作的总结,为馆庆期间馆史展大纲的撰写提供了内容支撑,更为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对于做好以后的工作,如小到日常工作要注意留痕、档案资料要及时归档,大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博物馆学学科的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七十年》
编著:山东博物馆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出版社: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