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回溯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往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单嘉筠

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此执政400余年,直至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往日的宫廷禁院华丽转身,对社会开放。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之际,不能忘记百年前的一个机构和一批人,那就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和那些为完成故宫博物院缔造而付出艰辛的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被逐出宫

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初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清帝溥仪在1912年2月11日发布退位诏书,由此宣告近300年的清朝统治覆亡。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民国政府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与逊清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作为退位与享受清室优待条件的主体溥仪,可暂居住原清宫生活区域宫苑,日后移居颐和园林址。但事实上,溥仪依然在紫禁城过着别样的皇帝生活,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大、最辉煌、等级最高的传统四合院古建筑群,被民国政府和清逊帝分为南北两家。13年后这种离奇怪异的现象被爱国将领冯玉祥打破。1924年11月初,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临时执政内阁,决议修正清室优待条件。11月5日,在前已制定周密与严守安全等行动计划后,冯玉祥命其部下鹿钟麟及其他重要人士进宫,与溥仪管家、内务府人员交涉溥仪出宫事宜。溥仪于当日移出居住宫院,迁往其父摄政王府。至此,紫禁城才真正清空。

从“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清室善后委员会”

从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正式定名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那段史实,已成了尘封在故纸堆中鲜为人知的往事。作为单士元先生的后人,已近耄耋之年的笔者对此略知一二,又有幸在父亲留存的纸质文档中发现一本《清室善后委员会职员名册》,在此略作记述。

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被逐出居住宫苑当日,对原宫苑进行巡查、封门、造册保护等工作成了第一要务。就在鹿钟麟等将逊帝送往摄政王府后,留在清宫的执事人员随即成立保管委员会,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是年11月20日正式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办理”二字成为历史。当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是清理溥仪原居住宫苑址原有公产,所有公产责成该委员会妥善保管,待工作全部结束后将宫苑开放,同时可充实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其目的即彰显中华深厚悠久的文化传统。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北大教授助教学生中,于1925年3月编辑出版名为《文献》的小册刊物,出到第五期便停办,其内容以整理宫存档案为主。清室善后委员会历经10余月的工作后,决定在辛亥革命成功一周年后的10月10日,将清逊帝曾居宫苑址改造为故宫博物院。

image.png

image.png

笔者留存的这本《清室善后委员会职员名册》,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刊印的。名册中有职员姓名、住址、职别等信息。其中委员会委员长为李煜瀛,委员为陈垣、蔡元培、沈兼士等,监察员为庄蕴宽、京师高检厅长代表、京师警察总监代表等,助理员为周树人等,顾问为易培基、蒋梦麟、刘馥(刘半农)、吴瀛、胡适、马裕藻、沈尹默、马衡、朱希祖、李宗侗、胡鸣盛、徐炳昶等,事务员为董作宾、魏建功、庄尚严,书记为张德泽、单士魁、单士元等。书记职务栏中的单士魁、单士元是笔者的伯父和父亲,他俩都是1925年1月7日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任书记员的,是清室善后委员会首次批准的13名书记中的两名。

如今故宫博物院建院已历百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先贤前辈们也都与世长辞。1925年先父单士元年仅18岁,还是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学生。从供职清室善后委员会,到1998年91岁辞世,先父心系故宫博物院73年。在故宫建院百年华诞之际,不能忘却那些热爱祖国,在动荡时局中用生命守护中华文化瑰宝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先贤们,他们的功绩将成为故宫院史中永存的记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6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