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荣誉,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社会文化、历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的文物安全巡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湖南境内宗祠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行了深入考察与研究,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省内宗祠的消防安全状况和存在问题。湖南省大部分宗祠建筑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保护难度大。
宗祠的消防安全隐患分析
建筑结构与材料。湖南宗祠众多,多为木质结构,且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一旦发生火灾,燃烧速度快,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此外,其建筑结构老化,加之缺乏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使得这些宗祠建筑在火灾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消防设施不完善。湖南省宗祠建筑消防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文物建筑应根据防火需要和实际情况,配置必要的消防给水系统、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然而,部分宗祠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消防水源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由于宗祠多为古建筑,结构特殊,不易安装现代化消防设施设备,导致其在火灾发生时难以自救。
专业消防难以覆盖。大部分宗祠地处偏远,专业消防站保护范围难以覆盖。另外,由于文物建筑的特殊性,很多都没有专门的消防车道,这就造成宗祠一旦发生火灾只能以自救为主,等专业的消防队到达时大部分建筑结构都已被烧毁。笔者在实地测算了某地宗祠距离最近的乡镇消防站的汽车行程,最快也要20分钟才能到达。
日常管理存在不足。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安部发布《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要明确各级部门、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但实际工作中,湖南省大部分宗祠的管理人员是当地村民且年纪较大,业务能力不强,未严格开展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有些宗祠虽然配备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系统,但后期维护不足,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
电气线路隐患突出。电气安全问题是宗祠消防安全隐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电气线路老化、敷设不规范,虚接、私拉乱接和负荷过载等现象严重,是引发火灾的常见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经过培训的持证电工,导致宗祠建筑内的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又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
用火用电管理不完善。宗祠内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易引发火灾。乡村宗祠在祭祀或者红白喜庆等活动中大办宴席,参加活动人员众多且大多使用明火做饭,在宗祠建筑内堆放易燃物品、吸烟等现象较为普遍,消防安全隐患极大。在宗祠内举办大型活动时,还存在临时性插接、拉用电气线路,加之引用现代大功率电气设备等,极大增加了火灾风险。
对策与建议
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应当建立和完善文物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要明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文物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宗祠管理使用人的直接责任,探索建立新型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制度,确保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二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因管理不善导致发生重大文物火灾事故的,应当提请同级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处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创新配置消防设施。要结合宗祠建筑特点,在进行修缮、改造工程时同步增设新型消防器材,建议购置大容量手推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对于偏远地区的宗祠,应当根据其周边道路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配备小型消防车、消防摩托等。要严格开展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宗祠建筑的消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增强公众消防安全意识。通过宣传警示和教育培训,增强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利用乡村集市广泛发送宣传传单,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宣传;二是利用村村通广播系统,传播文物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文物消防安全的认识;三是组织文物、消防等部门下基层,通过开展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村民扑救初期文物火灾的能力。
加大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宗祠消防安全保护水平。一是应用智能监控系统,提升预警水平,实现火灾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二是针对宗祠的特殊结构和环境,研发专用的消防设备,如高效能专用灭火器和灭火剂等。
宗祠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文物的安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因此,加强宗祠消防安全管理,提升消防设施建设,强化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增强公众消防安全意识,以及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宗祠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宗祠使用者以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宗祠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宗祠类文物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好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