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先秦时期的“鸟蛇组合”形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韩鹏翔

先秦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貌,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表达的关键形式之一,蕴含着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其中“鸟蛇组合”形象是这一时期较为独特的装饰纹样,该形象指的是以“鸟”“蛇”纹饰为题材共同构建成一个崭新的组合形象,对该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先秦时期不同地域、部落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信仰体系与审美观念。

先秦古籍里的鸟蛇组合形象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将上者进行组合,且对蛇有着“戴”与“践”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模式可能象征着某种力量的获取或鸟、蛇两者地位的压制。在《山海经·中次二经》中所提及的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鸣蛇长着类似鸟的翅膀,显然呈现出鸟蛇一体的形态,这一特殊形态表达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反映出在神话传说里鸟、蛇元素的深度交融。《韩非子·十过》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古人将鸟蛇组合的形象描绘于黄帝合鬼神的宏大场景之中,或许赋予了该组合在宗教仪式、神灵崇拜等方面的深刻寓意。

实物资料中的鸟蛇组合形象

从考古发掘以及流传至今的实物来看,先秦时期鸟、蛇纹样较为常见,然而二者组合在一起的形象却相对较少。通过对具体实物的梳理不难发现,鸟蛇组合纹饰的使用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颇为盛行,在南北地区均有发现。就目前所知,大多数情形下“鸟”“蛇”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作为某些器物的装饰纹样而存在,以此增添器物的特定功能与美感。依据鸟蛇组合中二者的状态,可将先秦鸟蛇组合划分为鸟蛇一体以及鸟蛇相斗两大类别。

鸟蛇一体类型

该类型常常表现为“鸟首蛇身”,部分鸟蛇相互缠绕、躯体难以分辨的情况亦可归于此类别。据方向明考证,在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之上,就有鸟首两侧展开为各自的蛇身,蛇身边还附着若干小鸟首的形象;同样出土于福泉山遗址的鸟蛇纹竹节形黑陶豆,其外壁在凹弦纹下细刻鸟首盘蛇纹以及正视、侧视飞鸟纹,盘内壁刻侧视飞鸟纹;在仰韶时代的鸟首蛇身彩陶盆中,于口沿下至盆腹中线之间,绘有“鸟首蛇身”的图像。十分明显,上述形象契合鸟蛇一体的形态特征,而这些鸟蛇一体的纹饰显然并非自然界之物,这种特殊的艺术形象极有可能象征着两种文化的交融或者不同力量的结合,是一种和谐共生的表达形式,这或许与部落融合后的文化整合以及对某些神性功能的追求相关。

鸟蛇相斗类型

该类型通常呈现为鸟嘴衔蛇或以利爪抓蛇,总体而言,鸟对蛇予以压制,蛇则扭曲挣扎试图反击。形象中的鸟类姿态往往较为矫健,而蛇则显得相对被动。此类题材目前最早发现于西周时期,在竹园沟墓地西周早期墓地(M13)中发现的一件青铜质钺,其钺身纹饰被认定为鸟蛇相斗题材。到了战国时期鸟蛇相斗形象较为流行,在青铜器、漆木器、帛画中均有体现。例如河南卫辉和辉县发掘的战国铜壶、铜豆等器物上,均发现有鸟蛇相斗的内容,这些鸟类大多刻画得较为勇猛,在其爪下或嘴内的蛇类则呈现出垂死挣扎之状;而南方地区这种题材常常应用于漆木器和帛画之上,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木雕小屏,屏面之上鸟嘴衔蛇,双爪抓蛇;武王墩楚墓出土的漆木虎座鸟架悬鼓,亦属于鸟类对蛇的压制形象。据刘敦愿先生考证,此类题材可能是自然界中鸟蛇之间捕食关系在文化艺术中的映射,同时也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诸如善恶对抗、力量较量等。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知一个信息,鸟蛇一体的形象本身并不具备现实存在性,这种创造性形象的出现或许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而鸟蛇相斗题材则更为注重表述鸟类对蛇的压制与掌控,可能具有善恶对抗等深层含义。但无论如何,鸟蛇一体和鸟蛇相斗均属于鸟蛇组合的范畴,是该组合多样化形式的一种体现。

image.png

鸟蛇组合形象的产生

关于鸟蛇组合形象的产生,目前学界已有一定的探讨,主要存在部落融合说、图腾崇拜说两类观点。

部落融合说

此观点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部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鸟和蛇可能分别是不同部落的图腾或重要文化符号,当这些部落融合之际,其代表性元素也相互结合,由此形成了鸟蛇组合的文化标识。

图腾崇拜说

此观点主张鸟蛇组合是早期图腾崇拜的产物,在史前社会中,古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鸟和蛇赋予了特殊的宗教意义。鸟崇拜可能象征着天空、神灵的使者等,而蛇崇拜则可能与土地、神秘力量有所关联。通过将鸟蛇组合在一起使其具备神性,以此来沟通天地、阴阳二界。

目前最早的鸟蛇组合形象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之上,这对于我们探究其起源有着重要意义。新石器时代鸟、蛇的形象较为常见,而在现实之中,鸟、蛇之间的联系表现为蛇以小型鸟类为食物,而一些猛禽又捕蛇、食蛇,两者之间是敌对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原始先民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目睹鸟、蛇搏斗的场景,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模仿性创造,从而形成了这一组合形象。

鸟蛇组合形象的含义

“鸟蛇组合”这种固定的组合形式,常常出现在一些礼器之上,其背后理应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

方向明认为,最早的鸟蛇组合题材产生于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鸟蛇组合纹饰或许意味着不同部落群体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共同构建新文化体系的象征。王汇文则觉得越国礼器上的鸟蛇(龙)组合图像是越人的精神创造物,起源于史前的崇鸟传统与蛇图腾崇拜。鸟蛇组合在礼器上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在祭祀等宗教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敬意,祈求神灵的庇佑,达成人与神灵、天地之间的交流互动。刘敦愿通过对战国时期艺术品中鸟蛇相斗纹饰的研究后,认为鸟蛇组合应当具有多重含义。首先,鸟蛇组合题材具有辟邪厌胜的目的,反映了人们祈求健康、长寿、平安、顺利的愿望。在早期社会,人们面对自然灾害与疾病的威胁时,往往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鸟蛇组合纹饰被视作具有神秘力量,能够抵御邪恶势力。其次,出现在随葬器物之上的鸟蛇组合纹饰具有镇墓作用。蛇受制于鸟的形象,象征着祛除地下的祸患灾害,在考古发现的众多墓葬中,随葬器物上刻画的鸟蛇组合往往将鸟类刻画得高大勇猛,而蛇类则表现为弱小挣扎。这种表现方式强化了镇墓的功能,希望借助纹饰的力量,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在地下世界不受侵扰,确保其安息。再有就是风能御水思想的存在,蛇类属于“水物”,而飞行的鸟类表示风的存在,鸟蛇组合可能蕴含着风能御水的思想。古人将鸟蛇组合起来,以表达对控制水患、利用水资源的期望。

以上分析均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考虑到早期的鸟蛇组合应是对自然现象的模仿性创造,因此推测早期鸟蛇组合形象或许仅有美学装饰思想的存在。随着文明化进程的持续深化,鸟、蛇才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同时,在地域间文化交流传播的大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信仰相互碰撞、融合,鸟蛇组合也在部落融合的进程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其形式与内涵也不断丰富。故而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场景、不同器物组合上的鸟蛇组合形象,其含义应当有所差异。

结语

先秦时期的“鸟蛇组合”形象在神话传说与实物资料中均有所体现,因此这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多元的文化符号。对其类型、起源和含义的剖析,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早期鸟蛇组合形象极有可能是对自然界鸟蛇搏斗现象的模仿性创造,随着文明化的推进,该组合被赋予了部落融合和神性崇拜的概念。进入王权社会,其形象的广泛运用也是当时宗教信仰、社会观念和丧葬文化的反映。对该形象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挖掘“鸟蛇组合”纹饰的潜在文化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先秦时期宗教礼仪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