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聚变”——“总分馆”机制创新激活城市博物馆新生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南京市博物总馆

2014年,汇聚了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7家市属博物馆整合组建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正式挂牌成立,创新运行南京博物馆“总分馆”机制。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总分馆”机制写入全面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通过10年多的运营实践,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要求,持续探索机制创新,在单一法人制框架下构建“平台总馆、实体分馆、生态共生”的城市博物馆治理体系,实现城市博物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十四五”以来,总馆在内部良性运行上寻规律,在文化体验供给上重表达,在行业角逐竞争中展亮点,在助推城市能级上谋地位,以人文经济交融发展的生动实践助推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客流量达4300万人次,总馆直属场馆客流量超430万人次,以量变求质变,书写自身高质量发展答卷。“总分馆”机制的溢出效应显著,为突破行业制约提供了新选项,以治理体系创新持续释放博物馆活力,有望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新引擎。

机制创新增强“内驱力”,总分一体协同发展

聚焦政策突破激发活力。在充分领会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南京出台《关于市属公益一类博物馆优化服务激发活力若干政策措施》,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丰富服务供给、推动文创产品开发等措施,形成优质博物馆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化收支管理模式,将文化创意产品取得的净收益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按不超过净收益30%的标准增核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并将激励范围拓展至编外优秀讲解员。做到靶向破解行业痛点精准施策、激发活力。

聚焦绩效管理完善内部分配。构建适配城市博物馆特征的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用好考评指挥棒,整合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协同发展。一是设计博物馆观众满意度、人力资源效能等共性指标,结合各家博物馆的不同特征,突出差异化指标导向。二是兑现激励政策优化内部二次分配。拉开不同等次博物馆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对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展览策划、延迟开放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实行倾斜奖励。2024年度“组织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实施”入选财政部管理会计优秀案例。

聚焦人才建设调动干事热情。总馆在管理幅度扩大、人员编制不增加的背景下,从调结构、建梯队、重实绩三维合力,推进人才队伍提质增效。一是构建“专家-博物馆-社会”共生生态,深化“专家治馆”机制。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双聘协议”,聘任郦波、胡阿祥分别担任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馆长,兼“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学术研究、展览教育、品牌塑造等方面带来新视角、新创意、新理念。二是健全“总分馆”干部轮岗交流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跨场馆、跨部门,重大任务期间弹性轮岗等多种形式,打造管理人才队伍与专业人才队伍并重的综合性博物馆人才队伍。三是推进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度改革,出台《南京市博物总馆专业技术人员绩效量化管理制度》,将业绩量化结果运用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薪酬管理等工作中,提升绩效管理的精准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20年7月,地处南京长江路的3家博物馆率先推出延时开放服务,积极融入南京夜生活。2023年暑假期间,六朝博物馆率先转变服务理念,在“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期间,取消周一闭馆。《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南京六朝博物馆愿意周一开馆迎客,带了一个好头,也希望更多博物馆能跟进”。

image.png

资源整合提高“运营力”,社会一体共享发展

“组织优化”强化特色发展。深化“去中心化”的组织创新,总馆作为“中枢层”不设实体馆,由6个职能部门组成,承担“战略规划、标准制定、资源统筹、平台搭建”角色;分馆作为“节点层”,直属分馆由7家市属博物馆组成,管理运营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位于“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点。“去中心化”的总分馆模式既保持“整体战略”的合力,又激发“千馆千面”的活力。截止2024年底,总馆藏品总数9516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7327件/套。搭建“藏品信息融合平台”打破各博物馆间文物藏品流动壁垒,构建总分馆展览体系,做到文物管理权与展示权分开,在“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方面深耕细作。“再造胜利之舟——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艺术展”“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等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三权分置”引进市场化经营。打造内外双循环的文博资源平台,以“一馆一策”的方式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改革试点。一是建立协议分馆。向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牛首山金陵佛教博物馆等分馆出借七宝阿育王塔、顶骨舍利、汤山葫芦洞出土化石等文物藏品200余件/套,通过核心文物资源共享、联合策展和社教赋能,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景区的深度融合。2023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协议分馆接待观众突破7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二是开展文创演艺等经营项目改革试点。与市文投集团合作推出“金陵·王府往事”互动戏曲园林实景演出,与市旅游集团合作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甘宅雅韵》夜游项目,将博物馆夜游演艺项目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打造“夜之金陵”博物馆特色系列产品。

“馆校合作”促进文教资源双向转化。2024年总馆作为起草单位形成《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发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总馆与20多家中小学结对开展活动,送流动展览进校园,运用教育系统线上平台,形成教育传播矩阵。六朝博物馆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非遗周周学”“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等14个社教项目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梅园风范万古青 致敬楷模勇作为”主题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书画经典中的党史”“南京城里的红色故事”等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城馆共生提升“外拓力”,文旅一体融合发展

龙头效应牵引集群聚合。强化总馆的引领作用,通过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方式,建设长江路、老城南、钟山博物馆三大博物馆集群聚落,合力塑造南京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主题市集、研学等系列活动,促进聚落内博物馆资源流动、信息互通、品牌共享。2021年,南京长江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创新打造文博宣传矩阵。整合城市博物馆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推广模式,打造信息发布、线上展览、宣传推广等功能为核心的“博物南京”传播矩阵平台。平台运行不到一年时间,粉丝量增长40万,宣发国家级、省级新闻报道773条,链接“区街议事厅”“开学第一课”等媒体节目,全面提升博物馆传播影响力,与城市发展同行。策划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入围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手捧灵蛇庆蛇年——非遗民俗贺新年”等主题展览登上央视。2024年度总馆在中博热搜榜排名上升至34位,进入“百强热门博物馆地市馆”前10名。

image.png

焕新场景链接人文经济。盘活博物馆存量空间,立足于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江苏省非遗示范基地等,文商旅联动创新,推出博物馆新“夜”态,助力城市夜经济。打造“有美于斯”、六朝“见青山”文化休闲空间,开设“图益×博物南京”联名店,为观众提供更多休闲选择。以红楼梦IP擦亮“世界文学之都”标识,创新推出红学大讲堂、红楼书场及“大梦·红楼”主题数字沉浸空间三大项目。总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可观,文创产品天猫店铺粉丝数超10万人。2023年六朝博物馆入选首批100个“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获评2023—2024江苏文旅消费热力观察“热门新场景”。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4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