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湖北省博物馆

为全面梳理湖北历史发展脉络,展示荆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2025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全新推出了“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展览。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反映的历史时段从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为史前、夏商周、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五个单元,突出湖北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特别突出长江、汉水对湖北政治、文化的塑造作用。

史前时期的湖北

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早在200多万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7500-5500年),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江汉平原地区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不同文化交流、融合。距今55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进入“古国时代”,群城林立。各城址作为中心聚落具有多重城壕、水利体系、大型公共建筑等。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

image.png

郧县人Ⅰ号头骨化石(图1)

旧石器时代

1989年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出土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弥陀寺村曲远河口,地处汉水左岸。2022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遗址埋藏人类化石的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110-80万年,属更新世早期。

image.png

“太阳人”石刻(图2)

新石器时代

秭归县东门头出土

石板上阴刻线条简洁的人像,人像腰部两旁分别刻划星辰,头上方刻划有二十三条光芒的太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崇拜图像。

夏商周时期的湖北

肖家屋脊文化是中原文化南下与长江中游本土石家河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此时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已被纳入中原文明的进程中。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城址。它可能是商人为开发南方、获取资源在长江中游建立的一个重要据点。盘龙城的发现,表明在商代早期商文化的范围已从中原扩大到长江流域。江汉流域是输送铜锡等战略资源的重要通道,属于周王朝的“南土”。今湖北地区的重要周代封国包括曾、唐等为代表的同姓诸侯“汉阳诸姬”,也有以楚、鄂、邓等为代表的异姓诸侯国。到东周时期,楚国基本统一了江汉地区,并扩张到长江上、下游,成为南方霸主。

image.png

玉人头像(图3)

新石器时代

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

石家河遗址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

image.png

大玉戈(图4)

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

玉戈是商周时期代表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盘龙城是出土商代早中期玉戈最多的遗址,目前已发表了29件,大都出自高等级贵族墓葬之中。李家嘴3号墓出土的大玉戈长达94厘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代玉戈。

image.png

北子铜鼎(图5)

西周

江陵县万城北门外出土

颈内壁铸铭文“北子

image.png

”三字。北子器上铭文“

image.png

”是商代常见的最重要的氏族标志。万城共出鼎、簋、甗、尊、卣、觯、觚、爵、罍、勺等17件铜器。

image.png

虎座鸟架鼓(图6)

战国

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虎座鸟架鼓一般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中,是文献所记的悬鼓的一种,目前仅见于战国时期楚墓。鼓座有漆木和陶质两种,鼓面应为皮质,多已腐朽不存。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湖北

秦一统中国,秦制遂推行于楚地。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包括大量法律、日书等秦代文献。秦末楚人揭竿而起,秦崩汉兴。汉武帝设刺史部,湖北大部分属于荆州刺史部。东汉时期,光武帝崛起于今襄阳地区,因此鄂北襄阳经济文化愈趋繁荣,成为士人豪族聚集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地区是南北政权交相征伐的主要战场和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通道。随着北方流民的大量迁入,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出现了武昌(今鄂州)、江陵(今荆州)、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区域中心。

image.png

家信木牍(图7)

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

木牍共计527字,内容为黑夫、惊两人的家信。信中叙述了他们从军到淮阳一带的情况。秦代家书为首次发现,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家信实物。

image.png

《为吏之道》简(图8)

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

《为吏之道》共计51枚竹简,采用了分栏书写的方式。《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吏应有的道德修养,要求官吏忠于君主、清廉公正、谦恭爱民、严格执法、宽厚爱民,不得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

image.png

鎏金铜佛像饰件(图9)

三国·吴

武汉市武昌区莲溪寺出土

镂空造像是我国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佛像(一说为菩萨像)。佛像肉髻圆大,袒露上身,颈戴项圈披有帛带,下着长裙,立于三瓣覆莲组成的莲花座之上。此像的风格与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极为相近,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宋时期的湖北

唐朝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日益成为重要的财赋之源,连接两京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地区举足轻重。长安和洛阳皆由陆路通襄阳,再由荆襄道下至荆州,上接巴蜀,下连三吴。鄂州地位更加突出,与传统的襄阳、江陵鼎足而三。

宋代政治中心转移到开封、杭州,两湖地区粮食多由鄂州(今武昌)经水路运至长江下游,巴蜀物资也从江陵转运,长江干流水运大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动脉。南宋立国东南,今湖北地区地处南宋边防战区版块的中间位置,负有连接吴蜀、策应江淮、拱卫东南的重任。鄂州(今武昌)地位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发展、垸田的开发带来了商业繁荣。

image.png

金狮子(图10)

郧县李泰墓出土

李泰(620-652),唐太宗第三子,封濮王,撰地理书籍《括地志》。贞观年间因夺嫡失败,被黜谪居郧乡,家族亦遭牵连。李泰家族墓位于湖北郧县城关镇马檀山,墓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

image.png

“经总银”银锭(图11)

南宋

黄石西塞山窖藏出土

本件正面右上边刻有“潮州经总银”五字,左上边刻“鄂州交纳”四字;四角均压印“铁缐巷南”四字;腰部右边压印“朱二郎立”四字,左边压印“重贰拾伍俩”五字。“经总银”是南宋创立的一种加收捐税的名目。“潮州经总银鄂州交纳”铭文,记载了这笔税银由何地运至何地的情况,为研究宋代货币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石西塞山是南宋朝廷军费转运和军资贮存的重要地点。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1967年,西塞山东麓坡地多次出土窖藏的铜钱、银锭,数量巨大。西塞山窖藏应是包含了鄂州军资库军费在内的湖广总领所钱窖遗存。南宋末年,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曾掌管湖广总领所多年,该所是吕氏军事集团的主要军费来源。

元明清时期的湖北

元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处于大一统国家的管理之下。元代在全国实施行中书省制度。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改湖广行中书省为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辖区范围大致与今湖北、湖南二省相当。清初政区几经调整,至康熙年间,湖北、湖南分省,其各自辖区分别与今两省辖区基本相同。

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移民运动,深刻影响了湖北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人口构成、经济开发方式和社会生活面貌。移民的涌入,使鄂西北秦巴山区得到空前开发。围垸造田的进一步扩展、江汉平原的垦地面积扩大、耕作制度的改进,促使粮食产量大大增长。约在15世纪,全国粮食生产中“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已经形成。

湖北水运交通以长江和汉水为动脉,又有多条陆路驿道联结省内外。河湖相通,水陆相接,发达的交通为湖北地区赢得了“九省通衢”的美誉。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由龟山北侧入江,江汉交汇处形成了今天的汉口。汉口镇利用交通优势迅速发展,至清代中叶,成为米、盐、茶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流通于汉口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城市人口中移民比例较高,商业行会众多,在全国市场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与沙市、宜昌等大型市镇,仙桃、老河口、樊城等集镇相互联动,构成了规模庞大的市场体系。

image.png

汉绣桌围(图12)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本件是清代汉调演出使用的道具。戏曲剧种的产生流传、声腔演变同商业发展、人口迁徙联系密切。明代后期,来自汉水上游的西皮与来自鄂东地区的二黄在湖北汇合,完成了皮黄合奏,称之为“楚腔”“汉调”。它们是包括京剧在内的皮黄系统戏曲的源头。

image.png

鎏金铜玄武(图13)

湖北省博物馆藏

紫铜鎏金,部分金已脱落。玄武为龟蛇合体,龟首反顾高昂,腿屈肢作爬行状,背部饰龟甲纹;蛇首前伸,蟠绕于龟身,遍体饰鳞纹。龟蛇两首相对,两尾相缠,造型生动壮观。在永乐皇帝及以后各位皇帝的大力推动下,玄武信仰在有明一代空前盛行。本件或原置于武当山紫霄宫。

image.png

腧穴针灸铜人立像(图14)

湖北省博物馆藏

铜铸。裸体,两眼平视,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上举,其中指、小指竖起,拇指、食指、无名指弯曲,为中医针灸定位手势“中指同身寸”。左脚膝跪于铁柱上,右脚踏于一绕铁柱的转盘上,以便铜人旋转。全身铸有15条经络和354个穴位名称。

湖北是一片沧桑而厚重的土地。远古人类在这里奋力前行,与时演化;楚文化在这里孕育茁长,艳绝华夏;三国文化在这里惊涛拍岸,各显风流;佛道文化在这里立派开宗,弘扬光大……湖北又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科技医药源远流长,泽被天下;诗赋翰墨风神别具,灿若云霞;乐舞戏曲精妙绝伦,传扬四海;乡风民俗深蕴厚积,醇香散发。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