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明清时期太平府衙署遗址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肖桦 林雄华

太平府衙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太平街道中山社区镇南街中段。2024年3月,江州区文物管理中心接到太平街道办提供的文物线索,在太平法庭旧址内发现一通《修建太平府署碑记》。随后,崇左市和江州区文物部门到现场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断定此处为明清太平府衙署遗址。

太平府衙署遗址坐北朝南,距太平府城南门(镇安门)约120米,地理位置与清雍正《太平府志》记载相符。现存较完好的遗迹遗物有衙署中路甬道、庭院基础、《建修太平府署碑记》及碑座,及大量石制建筑构件等。遗址分布面积约1975平方米,其中中路甬道露出约22平方米,庭院基础面积约236平方米。目前,遗址上坐落着1930年代崇善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image.png

太平府为《禹贡》载荆州西南境古交趾西原属地;秦时为象郡地;汉武帝时属交趾郡;唐太宗贞观初置左江镇,分领诸蛮州;宋仁宗皇祐五年改左江镇为太平寨(寨治丽江,即今江州区太平街道);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改太平寨为太平路;明洪武二年,改太平路为太平府,明清袭之;民国二年,废太平府,属镇南道,民国二十九年,境内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属南宁地区,2003年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辖区大部分与明清时的太平府范围重合。此地作为府治已沿袭900多年。

据雍正太平府知府甘汝来所编的《太平府志》可见,明洪武五年始建太平府城垣,原为土墙,永乐六年,以石易之。石城延续至今,现存朝阳、安远、镇边三座城门和近1360米城墙,是广西保存最好的明代府治石城。城内原设府署、通判署、经历厅、教授署、训导署、预备仓、丰济仓、左江驿、分守道署、布政分司、分巡道署等。太平府署在南门内,为洪武三年知府金济贫建,西南向,后毁于火。成化十二年知府何楚英改正南向,加建大堂一座,川堂三间;两庑为六房联工,房之末为架阁库。现存遗址布局与府志记载相符。

image.png

image.png

太平府自古为中国西南重镇,是边疆的重要屏障。明广西巡抚杨芳编纂的《殿粤要篆》称其为“盖五岭以南一重障也”,自宋皇祐五年设立太平寨、明洪武建太平府城以来,太平府城的位置几未改变,始终屹立祖国西南方,见证了明永乐“郡县安南”,明嘉靖安南莫朝归降,明清历代数次册封安南,清末援越抗法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援越抗法、抗美和自卫反击战等历次保家卫国重大历史事件。巍巍青山也镌刻着太平府身为南疆固国安邦重要屏障的历史印记。如府城东门外左江对岸的金柜山“元老壮猷 平交伟绩”摩崖石刻,是由明嘉靖咸宁侯仇鸾、兵部尚书毛伯温等人在平定安南之乱后题刻;府城东北白云洞石刻,有乾隆壬午年册封安南正使翰林院编修慎斋德保、副使大理寺少卿顾汝修所题游记。在远山、近水、田园风光的加持下,这些摩崖石刻成为隐藏在林立奇峰间的人文景观。

明清太平府衙署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太平府志的记载,为研究西南边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史料。除衙署遗址外,在崇左城区内又发现了壶关城墙、壶关码头、邓岩云门石刻、窥渔石刻、振古如斯石刻、太平府旱宝塔遗址、太平府宋窑遗址等遗址,这些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太平府的文化内涵。

(摄影:吴肖桦)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5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