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十三陵大红门外的明代皇家茔园的附葬墓区域,坐落着诸多明代帝王的妃嫔之墓。分别有成祖、宪宗、世宗、神宗等帝王的妃园。各陵葬墓园分列如下:明成祖朱棣的妃子埋葬地点有两处,一处是东井,另一处是西井,东井位于长陵镇德陵村南,西井位于昭陵镇昭陵村西北;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氏的墓园位于十三陵镇的万娘坟村;明神宗朱翊钧的妃子墓园分别位于十三陵镇悼陵监村北和十三陵镇万娘坟村西南;明世宗朱厚熜的妃子墓园位于十三陵镇悼陵监村北。
东西二井
东井在德陵东麓,据传埋葬着明成祖的妃子。这里现今早已破败不堪,从残存的墙垣中可以看出原有重门、享殿,地上散有绿琉璃瓦残件。碑上无字,雕有双凤图案,碑的后面是一座圆形宝顶。西井位于昭陵村西北部,埋葬明成祖的妃子。现今这里仅存方首碑一通,后面存一座高大的土冢。
宪宗皇贵妃万氏墓
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可谓明代皇帝中的另类,他所宠的这位妃子足足大自己19岁,即恭肃贵妃万氏。万贵妃墓位于万娘坟村,当地人俗称万娘娘坟。
按《明史》记载:“万氏,山东诸城人。四岁选取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机警,善迎帝意……”由此可知,在朱见深很小的时候,就与万氏有了接触。成化二年(1466),她为朱见深生下皇长子,被晋为贵妃,而皇长子却命薄早夭。万氏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她依然得到了宪宗的宠爱,使得她骄横自满,贻害后宫。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薨逝,葬于天寿山。
万贵妃墓现已成为万娘坟村庄的一部分,陵院内外都有百姓居住,保存比较完整。整个陵寝的平面前方后圆,前后共有三道门,有明显的前朝后寝的形制。前朝陵墙呈方形,左右又分为三个院落,中间院落向里是二重门,二重门后是享殿和东西配殿,皆有柱础遗存;左右两院现为村民住房,有的房屋仍留有老房子的痕迹。享殿后面是第三道园寝门,门后即后寝部分,地势较高。后罗圈墙呈“凸”字型的形制。后寝现留存有影壁、石碣、石供桌和一座土丘墓冢。
第一道园寝门门楼尚存,门扇已失,两侧门垛下肩部四角垒以条石,中间为砖,下肩往上至顶皆为砖垒砌,门额尚存,且有门簪四个,上枋残留绿色琉璃,顶部留有出檐砖,瓦垅全失。园寝门的两侧各有随墙门,已经用砖堵死。陵墙左右延伸,保存完整,下肩以砖垒砌,上为石块,顶部存有出檐砖。二重门仅存门基和左侧陵墙,过了二重门,享殿和东西配殿仅存柱础,从柱础的排列来看,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第三道园寝门仅剩两门垛,从残存的部分来看,规制同第一道门。砖墙上随处可见带款识的青砖,如“成化十七年长垣县窑造”等。
神宗妃墓
从贤妃墓向东100多米,银泉山东麓,又是一处坟茔。这处坟茔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妃墓。共葬有五人,一位贵妃,为恭恪郑贵妃;另外四位分别是敬妃李氏、顺妃李氏、昭妃刘氏和端妃周氏。其中的恭恪郑贵妃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宗宠妃郑氏。她是北京大兴(明顺天府大兴县)人,万历初入宫,万历十年(1582)册封为淑嫔,次年晋升为德妃,十二年(1584)晋为贵妃,十四年(1586)生皇三子福王朱常洵,晋封为皇贵妃。郑贵妃很得帝心,但同时野心也很大,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立足东宫之位。在大臣们的一片反对声中,郑贵妃的立储野心失败于明代“立长”的立储制度,太子之位最终被庶妃所生皇长子朱常洛占据。神宗驾崩后,还留下遗命册立郑氏为皇后,后在礼部侍郎孙如游的干涉下才未得册封,新即位的光宗朱常洛对郑贵妃也是极尽尊崇。郑贵妃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直到崇祯三年(1630)七月才去世,赐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于银泉山。
远远望去,墓地陵墙高大,外罗城呈前方后圆形,墙、门全毁,仅存墙基,石砌;内陵墙前墙、左墙、右墙毁损较为严重,后墙保存比较完整。内墙也呈前方后圆的形制,但后圆部分的东西两侧围墙先向内侧收拢,然后形成圆形的罗圈墙,整个内墙就像一个“凸”字的形状。
陵寝内部大部分已被当地百姓开发成果园和庄稼地,还修有一条水渠。地面有柱础等多种遗存,通过实地考察,推测现存的柱础当为享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库的遗址,在其东边公路北侧立有一块石料,上部状似一条瓦垅的顶饰,较宽,下部是长方体的条石,状似明楼的女儿墙前入口石。陵院后方残留一石碣座,呈方形,上有榫孔,碑已失。座的四个面均有浅浮雕,前后面主体图案为龙凤戏珠。距石碣座不远还残留一座石供桌,供器全失,仅能看到上枋、上枭部分,其余部分尽被埋入土中。上枋、上枭均雕有图案,案面边及边内四角也雕刻花草图案。
供案往后,有一座高大的土丘墓,陵寝院内还有一些散落的琉璃瓦构件。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