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主办的“馆校携手 资源共融——2025年博物馆研学资源对接交流会”在广州博物馆举行。作为2025年首个由广州市行业协会组织主导的研学资源对接平台,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市30余家文博单位、数字科技企业和研学机构,以及超过70所中小学及教育集团共200余名代表参会,现场多方合作交流意向强烈,共商馆校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教育是国之大计,博物馆是立体的“百科全书”、生动的“文化课堂”。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方向,明确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文化遗产资源,拓展实践育人路径。1月初,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制定发布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馆校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通过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等措施,加强文物资源展览场馆与校园的互动,引导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馆校合作”互动机制,搭建学校“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在馆校合作课程及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体验历练,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在此背景下,广州文博和教育单位深化馆校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赢。
行业协会搭台:创造馆校直面对接新机遇
广州市博物馆协会充分发挥“资源中枢”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博研学资源精准对接;以创新为驱动,探索多元可持续合作模式。会议自2024年年底开始筹备,通过联合协会内各文博单位、数字科技企业、研学机构与各级学校协同深化馆校多元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借助数智赋能,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学校课程开发深度融合,力求让博物馆研学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趣,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新常态。
会上,12家广州博协会员单位、2家特邀单位代表结合自身馆藏优势与特色研学资源,就如何推动博物馆学科融合、馆校合作、“实物”教学等议题讨论发言,多角度展示近年来博物馆教育新动态与成效,探讨更具创新与教育价值实效的博物馆教育研学形式,由各博物馆代表向学校发出最为诚挚的馆校合作邀约。
精准对接创新:定制化方案破解供需错位
交流会突破传统模式,特设研学资源展示与交流专区,各博物馆、研学机构集中呈现了特色研学资源、教育课程包,通过成熟运营的博物馆定制研学活动推介,向学校输送优质的博物馆研学活动。教育单位在现场按需提出定制化需求,有效促进馆校双方在课题共创及多层面合作。
通过精准划分学段,与会代表分小学、中学、中高等院校三组举行沙龙研讨,探讨了博物馆馆校合作未来的机遇和优化方向。
小学组圆桌会议围绕“馆校合作的可行性模式”展开深入探讨,认为馆校合作应充分依托各大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博物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孩子们通过听、学、思、看,形成最直观的教育。
中学组围绕“融入学科目标开展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及“博物馆研学对于校内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启发”两个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馆校共同研发校本课程,加强对乡土史的探究学习;利用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让沉浸式的博物馆教育走进校园。
中高等院校组围绕“博物馆资源整合 共享与多元合作”进行主题分享。代表期望未来博物馆能持续给中高等院校大思政课提供内容赋能与形式创新,高校通过与博物馆的深度合作,以学校支教活动的形式,让山区的学生也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
研讨中,各学校代表提出当前所遇到的项目难点,通过现场讨论进行难点剖析,交流后主办方以发放线上问卷的形式收集各方需求,达到精准了解不同学段、不同群体研学开展需求的目的,深化资源整合与合作,从而促成各方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双线同频:扩大资源平台影响力
交流会除了现场互动交流,主办单位还在线上进行多渠道同步直播,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兴趣度,推动博物馆研学成为全民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直播吸引了超过51000人次观看,反映博物馆研学主题深受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彰显出博物馆研学作为文化育人新载体的时代价值。
发展博物馆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广州市博物馆协会立足本土丰厚的文博资源优势与雄厚的教育实力,有效利用行业协会优势,通过打造资源对接会这一共享平台,促进馆校合作从单一参观向课程共建、课题共研纵深发展,让文博资源的教育转化效能持续提升,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新动能,更为青少年成长开辟融合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