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博物馆藏西汉铜染器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魏乾涛

汉代铜染器,其形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温鼎,是汉代流行的组合型食器,主要用于温热肉羹或加热酱料‌,也可以视为一种自带加热功能的蘸料碟。目前,从出土的汉代铜染器形式来看,通常为椭圆形,造型美观大方,线条简洁流畅,底座可见镂空的花纹。一套完整的铜染器由耳杯、炉体、托盘组合而成。炉上之耳杯名为染杯,用以放置豉酱,以供染食;炉体名为染炉,用以存放炭火,以加热染杯中的豉酱;染炉之下有一浅口托盘,用以承接染炉之中的炭灰等杂物。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都邑都仿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表明汉代官夷、商贾乃至平民,都崇尚使用耳杯进食的风气。《陶斋吉金录》中所记:“制作精工的染器,除杯、炉外,尚附承盘。”青铜染器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不仅展示了汉代贵族在饮食方面的讲究和精致,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丰富。

茂陵博物馆收藏有三件西汉铜染器,一件是茂陵保护区内的陈阡村采集,另外二件是茂陵陪葬墓从葬坑出土。它们均来源于茂陵陵区,形制相似,图案有别,保存完好。铜染器的出现和使用,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饮食习惯、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神纹铜染器(图1)

1961年陕西兴平南位镇陈阡村采集,通高11厘米,通长24厘米,耳杯口径长12.3厘米,宽7.6厘米。

四神纹铜染器由一炉一铜耳杯组成。炉呈椭圆形,敛口,直壁平底,四足一改蹄状器足的制式,被雕琢成四力士蹲踞肩扛状,力士双目怒瞪,似在发力,生动形象。炉体向外平伸一长柄,柄端作桃形,炉底有盛灰托盘。炉壁镂空,雕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案,底镂空两排条形孔。炉上承托铜耳杯一个,敞口,浅腹,平底。做工精良,设计合理,较为少见。

四神,又称四象或四灵,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种神兽,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以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神不仅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风水学、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青铜铸造、玉器制作、建筑装饰等领域,如汉代的四神纹瓦当、四神纹空心砖、四神纹玉雕铺首以及四神纹铜染器等,它们被认为具有避邪、镇宅和吉祥的寓意。汉代人相信四神与天地万物、阴阳五德关系密切,有护佑四方的神力,因此四神形象被刻画于器物之上,以守护一方平安。

“阳信家”铜染器(图2)

1981年5月,陕西兴平西吴镇窦马村北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葬坑出土,通高10.3厘米,耳杯口径长13.8厘米,宽8.8厘米。

该“阳信家”铜染器由一炉一耳杯组成。炉椭圆形,敞口,直壁,平底,下设三蹄足,炉腹向外平伸一个长柄,柄端作桃形,炉底有承灰盘。炉壁镂三角形孔,底镂两排条形孔。炉的口沿有四个方形支钉。炉身、承盘、三足、手柄分别锻制后焊接成整体。炉上承托铜耳杯,杯底刻铭文二十二字:“阳信家铜杯,容二升,重十五两,三年曹孟所买,第五,函池。”炉壁口沿外侧刻铭文二十字:“阳信家铜炉,重二斤十两,三年曹孟所买,第六,函池。”

“阳信家”铜染器(图3)

1981年5月,陕西兴平西吴镇窦马村北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葬坑出土,通高10厘米,耳杯口径长13.8厘米,宽8.8厘米。

该“阳信家”铜染器由一炉一耳杯组成。炉上承托铜耳杯,杯腹外侧刻铭文十六字:“阳信家,容一升半升,重十五两,第九,函池。”壁口沿外侧刻铭文十二字:“阳信家,重二斤十两,第十,函池。”

图2、图3两件铜染器同一时间出土于同一从葬坑,形制相同,铭文有别,但均有“阳信家”铭文。根据文献资料和茂陵考古勘探资料,结合器物造型特征分析,可以确定“阳信家”即阳信长公主之家。阳信长公主系窦太后之孙女、汉景帝与王皇后之女、汉武帝刘彻之姊,平阳夷侯曹寿之妻。曹寿为侯二十三年,于元光四年(前131年)死,不久公主自婚于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铜器铭文所记“三年”,应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由于“建元”年号系以后追补,故当时没有刻上;关于“函池”,史无记载,根据同出的阳信家铜鼎所记“黄山”推测,“函池”也可能是“函池宫”。这两件铜染器刻记了器物的所有者、购买者、购买时间、重量及容量等,为研究西汉的铜铁冶铸业、度量衡制度、器物定名、判断1号坑的时代及1号无名冢的墓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铜器制作工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铜染器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它的造型设计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既考虑了加热温食的速效性与实用性,又对炭火燃烧后的炭灰收集、清洁问题进行了设置,使其功能兼具,安全环保。其别致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舒适,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茂陵博物馆藏的西汉铜染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富有艺术美感,更是一部生活写实的历史书。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显示出我国浓郁的饮食风俗文化,成为汉代人们席地而坐、分餐而食这一生活方式的直接见证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