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几件蒜头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鸣

蒜头壶是秦人墓中的典型器物,造型独特,因壶口为蒜瓣状,所以最初被考古工作者命名为“蒜头壶”。据李陈奇先生的考证,蒜头壶的原名应为“鈚”或“钭”,在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木牍,记载了随葬器物的名称, 其中所记载的“二斗鈚一”和“一斗钭一”分别指的是一件铜扁蒜头壶和一件铜长颈蒜头壶。后来经过测量,其容量与所记载的相符。蒜头壶按照材质,可分为铜蒜头壶和陶蒜头壶,陶蒜头壶是仿照铜蒜头壶而出现的。蒜头壶最初发现于关中地区,随着秦的统一战争,蒜头壶也扩展到其他地区,河南豫西三门峡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属于秦的统治范围,因此在三门峡地区也有蒜头壶的出土。目前时代最早的蒜头壶是在战国晚期陕西凤翔高庄野狐沟墓地中出土的,西汉中期以后,蒜头壶逐步消失。后期也有瓷质蒜头瓶的制作,比如宋代、清代都出现有精美的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单色釉、花釉等品类,色泽鲜明,莹润如玉,十分精美,一般作为陈设器或花器使用。但是很显然这是对之前秦汉蒜头壶的模仿。下面介绍几件河南三门峡地区出土的蒜头壶。

铜蒜头壶1件(图1)。出土于2021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商业街考古工地M88。时代为西汉早期。蒜头状小直口,口径3.1厘米,直口高出蒜瓣约0.4厘米,有六瓣,蒜头部较大,蒜头部径长5.4厘米。细长颈,颈长17厘米,扁圆腹,腹径23.2厘米。圈足高2.9厘米,圈足径11厘米。通高38厘米。素面。

铜蒜头壶1件(图2)。出土于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23。时代为西汉早期。蒜头状小直口,口径3厘米,直口高出蒜瓣约0.5厘米,有六瓣,蒜头部较大,蒜头部径长5.6厘米。细长颈,颈长19厘米,颈部中下部有一周凸箍,宽0.7厘米。扁圆腹,腹径18.5厘米。圈足高2厘米,圈足径11.3厘米。通高31.4厘米。素面。

陶蒜头壶1件(图3)。出土于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37。时代为西汉早期。泥质灰褐色陶,蒜头状演化为圆形,小直口,口径3厘米,小直口高出蒜头0.3厘米,蒜头部较大,蒜头部径长5.5厘米。细颈,颈部较短,颈长7厘米。圆鼓腹,腹颈连接处饰两道凹弦纹,两道凹弦纹间隔1厘米,腹部最鼓处,饰3道粗的凹弦纹,其中上部2道较细,下部一道较粗,腹径18.9厘米。有圈足,圈足高1.5厘米,圈足径长12.1厘米。通高22.8厘米。

陶蒜头壶1件(图4)。出土于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1。时代为西汉早期。泥质灰陶,蒜头状演化为圆形,小直口,口径3.4厘米,小直口高出蒜头0.5厘米,蒜头部较大,蒜头部径长6.7厘米。颈部较细长,颈长10.8厘米。圆鼓腹,腹部较大,腹径20.8厘米,腹部饰暗弦纹,波折纹。假圈足,圈足较低,高0.5厘米,圈足径长11.8厘米。通高30.8厘米。

陶蒜头壶1件(图5)。出土于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3。时代为西汉早期。泥质灰褐色陶,蒜头状演化为圆形,小直口,口径2.4厘米,小直口高出蒜头0.5厘米,蒜头头部较大,蒜头部直径4.7厘米。细颈,颈部较直,上细下粗,颈长8.5厘米,颈部下端有一周凸箍。圆鼓腹,腹径15.8厘米,腹部下部有四周凹弦纹。圈足高1.7厘米,圈足外侧有2周凹弦纹,圈足径长12.3厘米。通高21.9厘米。

陶蒜头壶1件(图6)。出土于2023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20。时代为西汉早期。泥质灰陶,蒜头状演化为圆形,小直口,口径2.5厘米,小直口高出蒜头0.6厘米,蒜头头部较大,蒜头部直径5.9厘米。细颈,颈长10.1厘米,颈部下端有一周凸箍。圆鼓腹,腹径19.8厘米,腹部饰弦纹。圈足高3.5厘米,圈足径长11.8厘米。通高28厘米。

陶蒜头壶1件(图7)。出土于2023年三门峡市湖滨区万邦香溪里考古工地M5。时代为西汉早期。泥质灰陶,蒜头状演化为圆形,小直口,口径3.3厘米,小直口高出蒜头0.5厘米,蒜头头部较大,蒜头部直径5.7厘米。细颈,颈长9.8厘米。圆鼓腹,腹径17.2厘米,腹部饰凹弦纹,腹部有陶文“陕市”两字(图8)。有圈足,足高1.9厘米,圈足径长13.3厘米。通高23.8厘米。

青铜蒜头壶最早是秦人士兵的实用器,河南三门峡秦人墓以及陕西等地出土的铜蒜头壶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且多为素面,没有繁杂的装饰。关于蒜头壶的用途,一种说法为酒器,蒜头壶小口细颈的造型,可以使壶的密封性更好,可以有效减少酒精的挥发。一种说法为水器。考古发掘出土的蒜头壶一般盖子都已经佚失,但实际上蒜头壶或是用子母口的盖子,或是用木塞以封口。颈部的一周凸起的颈箍以及蒜头的造型,一种说法是用来系麻绳方便士兵携带,例如在湖北宜城出土的蒜头壶,出土时就系有麻绳,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说法。从实用角度来看,蒜头的造型也可以保护壶口,减轻壶口在行军打仗的颠簸中受到的损耗。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太平,人民安定,蒜头壶也从军队使用的实用器,转变为官僚贵族的礼器。从考古发掘来看,西汉以后,蒜头壶与鼎、钫等礼器相随出土,并且有一定实用功能的颈箍和蒜头也渐渐消失,也印证了这一点。

蒜头壶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蒜头”的造型。关于“蒜头”的造型,有种说法是“蒜头”造型寓意着多子多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经常可以见到屋檐下悬挂成串的辣椒、玉米、大蒜等多籽的农作物,不仅仅是表达着丰收的喜庆,同时也寓意着多子多福。大蒜原产于西域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作为列国之中最靠近西部的一个国家也自然更容易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蒜头”的造型很有可能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