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十周年,京津冀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多样,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京津冀地区高校数量众多,教育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据统计,京津冀地区拥有红色资源1071处,红色纪念馆景区309处,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1处;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为300多所,其中211和985重点高校大学41所。京津冀地区红色纪念场馆和高校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担负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柏坡纪念馆倡导联合京津冀地区革命纪念馆和高校发起成立了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经过一年多发展探索,在馆校协同育人发展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守正:立足革命纪念馆发展根基
作为革命纪念馆,守正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历史和精神,这是革命纪念馆发展的根和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纪念馆收藏有大量的红色历史资源,西柏坡纪念馆文博工作者认真研究整理历史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实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的故事》等历史资料书籍,为革命历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以革命精神为魂,弘扬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斗争孕育了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的伟大西柏坡精神。我们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结合西柏坡时期的文献资料,形成了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解读理论文章。伟大的革命精神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实践和重要探索,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治国智慧、治国方案和治党方案,为新时代开展大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滋养。
以革命场馆为基,打造多样化育人阵地。革命场馆和革命遗址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内涵,为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充足的给养。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西柏坡纪念馆目前形成了包括西柏坡陈列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国防教育馆、西柏坡中央部委旧址群等30多处场馆和遗址,这些场馆和遗址是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教育的多功能、立体化理想场所,是馆校之间共同开展“大思政课”的“大课堂”。
创新:运用革命资源赋能思政教育
革命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厚积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不断创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创新“大思政课”内容形式。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组织策划了“开学第一课·奋斗”主题的“大思政课”,以解放战争历史为着眼点,馆校共同参与,精心设计视频、主讲、点评和感悟发言等环节,打造了多馆多校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结合进京赶考75周年纪念和进京赶考历史,策划并组织了“重走赶考路”主题大思政课活动,集微展览、微党课、文艺小节目等多种形式构成了赶考主题“大思政课”。创新编排革命主题文艺演出。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太行山上的思政课”,与音乐、美术相互融合,通过演奏抗日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现场访谈、朗诵抗战诗歌等形式,让革命精神深入学生心中,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模范根据地”音乐党史课首演及在大中小学的巡演,创新党建党日活动。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大资源大平台优势,拓展了党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馆校之间开展党建学习交流,高校教育资源和纪念馆的教学基地优势相得益彰,党务工作者开拓了党建工作思路,党员干部从中受到革命精神洗礼,锤炼党性。南开大学学生支部党员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演绎进京赶考情景剧和参观主题展览,党员们结合所学所感,表达新时代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决心。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与西柏坡纪念馆党员干部集体观影《我要当老师》,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融合: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大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在四个融合方面推动“大思政课”发展,协同育人格局形成。
革命资源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中,革命纪念馆与本地区域内的高校建立了馆校协同研究中心暨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整合纪念馆和高校的优势资源,推动革命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发挥革命资源育人价值。馆校双方在设计思政课程和活动方面,找准合作的契合点,结合校革命历史文化寻求合作契合点,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邀请场馆专家作为高校思政课兼职教师,将革命资源引入思政教学中,合作设计出适合学生需求、丰富多彩的主题课程,真正实现了学校思政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精神熏陶过程中塑造良好品德,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比如,“赶考之路”主题“大思政课”、党纪学习教育“大思政课”《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以及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争当国家安全小卫士”主题班会等。
大课堂与小课堂的融合。思政课不仅是在课堂上讲,还可以在革命纪念馆里的大课堂里讲。革命纪念馆的社会空间转化为思政课拓展课堂,即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将革命纪念馆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思政教学的积极要素,协同共建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
课堂教学与实践研学的融合。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遵循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极强,更需要注重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研学的融合。革命纪念馆是思政教育的实践研学的基地,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中去切身体会革命历史、实地感悟革命精神,推进高校师生和社团走进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研学活动等,推动更多革命主题展览进入高校校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馆校联动育人机制的融合。革命纪念馆应积极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研习培训,从高校引进思政教师参与纪念馆思政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志愿讲解服务。高校也应组织思政教师到革命纪念馆进行研学实践、现场备课,参与到革命纪念馆展览策划和宣教活动中。馆校联盟应积极打造常态化师资交流育人机制,加大融合合作力度,推动馆校联盟之间联学共建,在强联弱、大联小中实现馆校双方师资的融通发展。例如,革命纪念馆可以选派优秀馆员到高校进行定向培养,高校同时支持思政教师到纪念馆进行挂职锻炼、志愿宣讲服务等。西柏坡纪念馆与河北师范大学就馆校深入合作进行了沟通,在聘请纪念馆教师讲授思政课、开发课程、申报课题,馆校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形成了初步合作共识。西柏坡纪念馆和河北师范大学将继续探讨制定联合培养硕士点的可行性方案计划,开启联合育人新模式。
质效:双向赋能中实现立德树人
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在追求“质效”上下功夫。革命纪念馆和高校双方在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中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西柏坡纪念馆在联合京津冀地区革命纪念馆和高校开展的主题“大思政课”活动相继走进15所学校,现场观看的师生人数已经超5000名,活动成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好。一是注重馆校联动成效。加强了馆际、馆校之间革命文物资源的合作交流,实现了纪念馆之间、纪念馆和高校之间在资源共享共用和协同融合中宣传革命文物精神的成功尝试,促进了纪念馆革命文物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的融合创新发展。二是注重实践宣讲成效。革命纪念馆不仅“请进来”,而且主动“走出去”,深入到高校校园进行实地宣讲、教学,使广大观众、高校师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增强传承革命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革命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近百名师生共同参观了由西柏坡纪念馆主题宣讲团带来的主题宣讲和“赶考之路”微展览,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程。三是注重共同参与成效。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处等多个部门共同协调,使“大思政课”真正实现了馆、校、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实现了思政课教育的大资源、大平台、大师资格局。
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将继续加强推进革命纪念馆和高校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推进馆校融合发展制度化、体系化和科学化,共同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革命资源共享研究高地和革命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优势,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科研攻关,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要把革命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政育人资源,共同开展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不断开拓馆校跨界、双向赋能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