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博物院犹如一座巍峨的文化灯塔,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这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豫剧,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以高亢激昂的唱腔传唱着黄河儿女的悲欢离合,是中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当豫剧的铿锵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厅唱响,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
元宵节期间,河南博物院与河南豫剧一团携手推出“逛豫博·赏豫剧”元宵专题赏听会。接连五日,豫剧经典《白蛇传》《花木兰》《拷红》等九段观众耳熟能详的折子戏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厅上演,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彰显了他们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使命与创新探索。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当这些经典豫剧唱词响起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找到了关于“豫剧”的那份记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豫剧皇后”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从河南走向全国,通过巡演募捐,成功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这一壮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同时,常香玉还将豫剧带到了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战士进行慰问演出。
尽管豫剧拥有近300年的历史,220多个专业院团,辐射全国十余省份,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是在时代更迭中,传统豫剧依然面临着年轻观众流失、受众断层的困境。
从前的“香玉剧社”,如今的河南豫剧一团,始终将传承和弘扬豫剧传统技艺视为己任,并致力于推动豫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能够酣畅淋漓地看大戏,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渴望。”在河南豫剧一团副团长李少宾看来,像前辈常香玉一样,到群众中去,把戏唱给更多人听,是演员和观众的“双向奔赴”。李少宾说:“豫剧是活态的‘文物’,文物是凝固的‘艺术’。这种互文式的呈现方式,构建起从历史遗存到当代演绎的文化链条,为豫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范式。”
河南博物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音乐相关的珍贵文物,如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骨排箫,以及仰韶文化陶埙、商代的铜铙和特磬、两周钟鼓磬瑟、汉代歌舞乐俑等。河南博物院通过华夏古乐团对这些音乐文物进行复原和展演,让观众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一直致力于音乐文物的研究、复原、展演、传播工作,本次与河南的地方文化名片——豫剧联合,推出专题赏听活动,是对两种传统音乐创新演绎的积极探索。”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说,“通过举办豫剧赏听会,很多对博物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观众对豫剧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有了直观的了解,比如《抬花轿》中无实物表演的上坡、下坡、颠轿子等,被演员表现得活灵活现,台下观众特别是一些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一位来自广州的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特地利用假期来看博物馆的,有幸赶上这场豫剧赏听会。之前觉得戏曲很冗长,第一次在现场感受才觉得十分震撼,让我大饱眼福,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观众王女士表示:“把戏曲演出放到博物院非常新颖,小时候不懂豫剧,现在突然‘血脉觉醒’,特地带孩子来现场体验一下,让娃娃们接受一下戏曲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体现在对艺术的欣赏上,更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认同上。
本次赏听会,河南博物院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更在形式上大胆突破。如将《抬花轿》的欢快唢呐与数字投影技术相结合,让传统唱腔与现代舞美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创新表达,不仅让传统艺术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活”了起来。
这种“场景革命”,让戏曲回归文化母体。据统计,赏听会共接待观众1500人,其中外地观众占比40%,20岁以下观众占比30%。通过将豫剧引入博物馆,借助文物的历史语境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河南博物院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观众对河南博物院和豫剧的创新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留言评论道“体会了中华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感受到戏曲表演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感动。”“历史在耳边回响,文化在眼前流淌,妙不可言!”“《花木兰》唱腔激昂,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中的这句唱词,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定信念。在河南博物院的舞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古老与时尚碰撞,一场场文化盛宴不断上演。从《唐宫夜宴》到“非遗版中国年”,从考古盲盒到虚拟公社,从“麦田里的博物馆”到“菜市场的博物馆”,从华夏古乐到与豫剧的跨界合作,河南博物院以敢为人先的姿态,重构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让古老文化、传统艺术不断焕活、光彩四射。
史自强表示,博物院将继续深化与各类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打造更多“跨界”文化活动,将中原古乐复原工作进行到底。
河南博物院正以创新之笔,绘就文化传承的新画卷,让中原文化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广,让中华文化的光芒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