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塔基发掘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董新林

image.png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百年百大发现”之一。作为契丹辽王朝五京里面营建最早、地位最高的都城,辽上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辽上京以“日”字形布局而著称。北为皇城,是契丹统治者和贵族的政治中心、居住之所;南为汉城,主要分布着汉人、渤海人、回鹘人等其他民族的民居、作坊和馆驿等。

辽上京在金代仍是重要的地方城市,元以降逐渐湮没不闻。清代的史地学者重新考证出辽上京所在。20世纪,中外学者曾对城址进行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但是一直没有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工作。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这座尘封千年的古都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勘探。

在辽上京皇城的西南部,有一处占地面积较大的自然高地,当地居民习惯称之为“西山坡”。西山坡地表的遗迹现象清晰可见,规模宏大,可采集到大量辽金时期文物标本。西山坡遗址控扼着全城制高点,显然是辽上京城址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因未经发掘,学界对该遗址的性质有辽朝早期宫殿、佛寺等不同说法。因此,明确西山坡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根据地面调查推知,西山坡的建筑群以二路东向院落为核心,即北院和南院。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完整揭露了北院的主体建筑,为一大二小的3座东向六边形塔基。最中间的大塔(一号塔基)边长约20米,对角直径约40米,用柱3周,每面3间。根据发掘资料,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高规格的辽金佛寺遗址。在清理一号塔基的倒塌堆积层时,出土了大批泥塑残块,特别是清理至塔基木构回廊铺砖地面时,发现了多尊较完整的倒塌泥塑,主要是罗汉、供养人等佛教题材,这是少有的考古发掘出土的辽金泥塑精品。

对西山坡佛塔遗址的考古发掘从2012年7月9日开始,同年10月末结束,历时近4个月。由于塔基现象复杂,工作难度大,考古队员工作得十分辛苦。我们历经了酷暑和严寒,在凛冽的寒风和大雪中收工。但是考古发掘收获是喜人的。西山坡遗址的发现一经报道,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6尊较完整的泥塑像,于2012年整体套箱提取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李存信副研究员的团队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和拼对修复。鉴于修复对象的特殊性,经郑岩教授引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张伟主任带领李立钊、刘䶮、刘梦婷、王君意等研究生,参与到泥塑像的拼对修复工作中。该项工作持续时间长,碎片数量庞大,修复难度高。经过合作团队六年多的艰苦工作,6尊泥塑罗汉像得以修复完成,取得了良好成果,大幅提升了修复的科学性、准确性。2016年,这项工作荣获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2012年发掘北院的佛塔遗址后,辽上京考古队以搞清辽上京皇城主要格局为导向,工作重心有所转移。但对南院的考古发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考虑到还没有全面发掘辽金时期寺院遗址,2020—2021年,辽上京考古队再次对西山坡建筑群进行发掘。这次工作的重点是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以及周边的附属建筑。这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增进了我们对寺院的整体布局、沿革和性质的认识。西山坡遗址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辽金时期佛教寺院遗址,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发掘报告的整理和编写正在进行之中。

在考古报告的整理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2012年塔基出土的泥塑罗汉像等的重要价值。鉴于诸多师友对这批泥塑像资料的求知若渴,我们决定先公布这批重要材料。从2019年开始,我们着手对塔基出土的保存较好、已完成修复的泥塑像进行集中整理和标本挑选。以泥塑罗汉像为大宗,包括较完整的立像、坐像、半身残像和各类头像,还有手、足、服饰、鞋子残块等。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其他类别的泥塑人像,以及一批泥塑动物、塔、饰件等。

2024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契丹佛光——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塔基出土泥塑》,由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辽上京遗址的第一部考古图录,其背后隐含着考古工作者对工作的执着,隐含着辽上京考古团队的艰苦付出和奉献,隐含着诸多领导、师友和同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契丹佛光——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塔基出土泥塑》

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6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