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做忠实践行的安徽考古人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叶润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中华文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工作,为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给予了方向指引,是我们开展考古工作的根本遵循。知行合一,做忠实践行的安徽考古人,是实现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安徽考古资源研究和重点工作谋划。要紧紧围绕徽州文化溯源研究和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充分利用“中国方案”、“古国时代”等最新考古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安徽考古实践、典型案例和周边省市最新考古发现,进一步找准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特别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中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科学统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大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土地出让考古前置与文物保护工作,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

二是要把田野考古质量和资料整理研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加强考古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田野考古质量要求,全力推进积压资料整理,深化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加快考古成果出版。运用考古报告、考古简报、学术论文、科普图书、考古访谈、考古纪录片、课题结项报告以及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宣传安徽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精准阐释安徽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及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价值意义。

三是要为科学统筹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成果支撑。要认真落实“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原则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深入的考古工作、严谨的研究成果,为科学统筹、妥善处理诸如皖南土墩墓群、皖南古铜矿等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乡基本建设等民生工程现实需求的关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考古成果支撑,切实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作用,让文物保护成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和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标识。

此外,要把全过程安全管理作为底线要求。考古工作涉及人员、文物等诸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综合性安全体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近年来提出要统筹好“人员、文物、生产、舆情、廉政”等五大安全,形成制度性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落实。

人员安全主要包括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的环境、天气、交通,古遗址、古墓葬等考古现场探方及墓坑可能存在坍塌,测绘、航拍、水下作业以及考古工作站和考古驻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安全风险对团队成员构成的人身安全威胁。

文物安全是在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发掘清理及提取过程中,出土文物和各类考古标本的运输、存放、修复、检测、保管、展览、档案与实物的严格对应,以及文物存放及展览场地的安防、消防等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文物安全构成的威胁。

生产安全是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组织管理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风险对人员和文物构成的安全威胁。

舆情安全主要包括考古成果阐释需要注意的客观真实性、科学严谨性,考古成果传播渠道、方式的规范可靠性和在新闻报道与学术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意识形态安全。

廉政安全主要是在各类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课题实施、配套设施建设及采购过程中,考古机构领导、部门负责人、考古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等公职人员在严格遵守相关财务制度和廉洁自律方面的安全自觉与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落实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不断强化考古团队的素质能力建设,严格将“五个安全”贯穿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是安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底线要求。

(作者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5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