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三要素:展品 空间 观众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越

随着我国博物馆的数量的持续增长,博物馆陈列展览种类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的3866家增长至6833家,全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作为藏品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桥梁和媒介,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展品、空间、观众三要素,并将三者更加有效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呈现出精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界不断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表明,当今博物馆学界普遍认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是阐释主题内容发展演变的知识体系和信息体系,即时间属性;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是经设计、创造、加工的艺术衍生品形式,即空间属性;有学者则认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基于教育与欣赏的目的,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对展品时空形式的创造,所产生的具有鲜明而容易觉察的有关联性的展项合成,为参观者构建的具有情感性、目的性、虚拟性的特殊时空形态。

诚然,博物馆陈列展览可以构建出特定的知识体系或信息体系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展品与空间以艺术的形式充分结合并完美呈现,迎合观众追求真、善、美的心理诉求方能称之为一个好的陈列展览。本文尝试借用电影视角探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展品、空间、观众三要素,进而探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呈现,以期为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展品——主角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首要要素即为展品。博物馆展品由文物展品和辅助展品组成,其中文物展品作为主要展品,好比是电影里的主角,而辅助展品为配角,整个陈列展览就像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主角与配角之间即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共同构成了一条场景线,再由场景线之间的连贯性构成一部完整的剧情面,最后再由若干个剧情面构成演绎体系,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一个制作精良、品质上乘的博物馆陈列展览,需要做到由点、线、面、体四个元素构成。若没有按照点、线、面、体的方式逐步进化,则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展项之间,乃至展品与陈列展览之间则会缺少结构性关联,整个陈列展览或将变得既缺乏知识性,也缺乏艺术性。观众同样难以全面获得陈列展览所传达的信息,进而易丧失对展览的兴趣。

一部电影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角色的选取,主角的水平决定人物能否真实演绎、剧情能否流畅进行、故事能否具有代入感。因此,展品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要考虑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还要与陈列展览的主题紧密契合。博物馆陈列展览选取的主要展品需要有以下几点特质:知名度高、观感性强、有视觉冲击力、内涵丰富、可挖掘程度深厚。此外,对于辅助展品来讲,若是对于主要展品的诠释与解读没有起到应有的帮衬作用,那展品与展品之间的联系难免会略显匮乏,使得观众无法获得展品组合信息以及展品间的艺术关联,博物馆陈列展览这一整体之于观众的想象空间也会随之消失,无法引起观众共鸣。因此,需要选取最优的文物展品和最佳的辅助展品,互相配合,共同演绎好博物馆陈列展览这一故事脚本和艺术形式。只有将博物馆展品与艺术诠释紧密结合,使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完美融合为一体,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陈列展览。

空间——场景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第二要素即为空间。博物馆陈列展览试图构建真实的场景。“场景=场+景”,场即博物馆陈列展览构建了一个场所、一个空间,需要观众身临其境才有最真实的参观效果;景即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情景再现式互动与体验触发观众的情绪,使其沉浸其中,不受其他事物干扰而达到满意的参观效果。

空间就像电影角色演绎的场景,好比电影主角需要在电影场景里发挥出自己精湛的演技、演绎出精彩的剧情一样,博物馆展品则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传达深刻丰富的信息。聚光灯下的演员需要以剧本为基础,以妆造、服饰为辅助,在还原时代性场景中演绎,再通过后期配音、视频剪辑再包装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才能完成一部电影。那么陈列展览也是如此,需要内容逻辑通达、展品间关联性紧密、说明牌阐释恰如其分、现场灯光恰到好处、辅助展品合理有效等。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通过空间艺术设计将展品呈现为精品,使展品产生光环效应,让观众在特定环境下、在合适的场景中与展品产生共鸣,才能使观众沉浸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并逐渐进入到沉思状态。博物馆空间设置应满足展品的艺术设计需求和观众的行为习惯与心理需求,突出展品的特点,营造出与陈列展览主题相符的氛围,形成的艺术风格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参观情绪,使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为创作出优秀的陈列展览建立保障。因此,陈列展览的空间设计需要有很强的建构能力,要求形式设计人员需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观众——评判主体

博物馆陈列展览需要考虑到与受众关系,因此第三要素即为观众。博物馆陈列展览相较于电影表达内容的形式是有所区别的。电影通过动态的画面吸引静态观者的注意力,传达内容情节,而陈列展览则是静态的时空结合来引导动态的观众欣赏、研究、品读甚至是沉浸式体验所阐释、传达的知识体系。这种观赏方式决定了观众拥有自主权来决定是否接受陈列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陈列展览则更加符合人性特征,人生而自由,有选择的权力,只有给予观众选择权才会使作为评判主体的观众去客观地检验、评价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若想要观众从内心真正接受陈列展览的形式,使观众完全获得沉浸于参观博物馆的良好感受,需要有效地处理好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服务、传达对象是公众,需要不断地获取公众的反馈,而不是将陈列展览设成“一言堂”“象牙塔”。随着博物馆工作加大对“人”的关注,观众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发挥的作用已大幅提升。博物馆应将观众视为陈列展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能忽视观众的真实感受,应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兴趣,充分考量观众对陈列展览的效果评价。

美国博物馆评量专家Ellen Giusti曾提出“将观众置于展览和活动规划的核心”,以此强调观众研究在博物馆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观众的反馈来解决陈列展览出现的问题,让观众参与到陈列展览的评估当中是一项创造性的举措。例如,在陈列展览的不同阶段开展观众调研,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求解于观众,以推动陈列展览内容策划的完善与完美;当陈列展览完成后可以请专家与公众进行测评,通过总结性的评估及时修正陈列展览存在的不足。因此,也需要培养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定期邀请观众参加讲座、观展等,进而培养观众形成博物馆意识乃至博物馆思维,参与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评判中。

三要素三位一体

博物馆空间承担着博物馆展品与观众相互之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展品、空间、观众这三要素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博物馆策划与实施优秀的陈列展览需要在正确理解、认知这三个要素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对展品、空间与观众之间的本质联系。此外,无论是研究展品、空间还是观众,陈列展览作为公众了解博物馆的重要窗口,其终极目的都是服务观众,达到传播与教育的目的。以观众为本,完善展品与空间的阐释与设计,提升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水平,把陈列展览三要素关系的出发点、落脚点乃至中心任务点统一在观众需求上,方能使观众真正看得懂展览。让观众能真正看懂的展览,方可称为好的博物馆陈列展览。

综上所述,展品、空间、观众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展品、空间、观众这三要素的把握与运用。只有充分重视这三要素,实现他们之间的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的认知闭环,才能打造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陈列展览,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美好观展体验,从而不断提升陈列展览的创作水平,进而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共博物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RS-2023-3038>的成果之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