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传统展陈方式主要是通过引导观众进入展厅欣赏文物与展品。然而,这种方式受展览空间的大小、场馆布局以及展览时间等制约,往往导致观众与展品接触的机会与程度有限,难以充分了解文物与展品。因此,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样貌,成为观众参观体验乃至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博物馆开始探索新的展览方式。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 即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 即Augmented Reality)和在线展览平台,为博物馆提供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可能。这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使得观众哪怕置身博物馆之外,亦可轻松畅览博物馆。本文以国外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入手,探讨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变化与便利。
博物馆数字化的历史
自21世纪初以来,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持续了20多年。2001年,在伦敦由数字保存联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British National Space Centre)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首次提出了“数字管理”这一概念,旨在探讨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Reference Model, OAIS)标准的改进以及各领域数字管理知识的共享可能。然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变得更加先进且多样化。因此,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成为博物馆与其馆外观众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知名博物馆致力于通过在其官方网页上发布数字化信息,或利用便携式设备预先录制导览内容来创建自己的虚拟展览环境,例如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Compass、卢浮宫的iPhone虚拟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史时间线(Timeline of Art History)。这些博物馆的共同目标是,希望广大观众可以更快、更轻松、更便利地获取展品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技术与社会影响力扮演着相互促进的角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传播与互动交流。因此,数字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应聚焦于提升访问者的体验,而非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展示。
技术与革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在21世纪的博物馆生态系统中有着多样化和日益增长的应用,包括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提供观众定制旅程、改善导向系统以及简化运营模式。如今,全球博物馆都意识到需要跟上最新的科技趋势。当下,在全球博物馆中以下几项技术较为常见:
沉浸式投影环境(Immersive Projection Environments with Interactivity)。沉浸式投影环境将观众包围在360度的数字显示中,该投影环境能够感知观众的存在或对观众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响应。这项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比如模拟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自然环境,让参观者感觉自己仿佛身处于场景之中。
通过AR/MR技术实现的定制化体验(Personalized Experiences Using AR/M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根据参观者的个人档案或偏好提供定制内容。博物馆可以利用AR/MR提供个性化导览、互动教育内容或实时适应的增强叙事体验。
全息展示(Holographic Displays)。全息显示技术能够创造出三维漂浮图像的幻觉。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让历史人物或事件栩栩如生,观众可以同时看到和听到栩栩如生的全息影像,与实体展览相辅相成。
AI导览 (AI-Assisted Virtual Tour Guides)。AI辅助的虚拟导览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导览和信息。博物馆可以使用这些导览根据每位观众的兴趣定制内容,包括为视觉障碍或神经多样性访客提供帮助,以及在展览过程中提供互动的即时信息。
由此可见,如今的博物馆正在探索如何将应用程序、数字互动和虚拟现实等互动技术纳入展览,以促进观众在展厅中的深度参与。根据Statista数据库的最新数据,到2024年年末,全球约有17亿移动AR用户设备将被投入使用。这是博物馆需要利用的关键技术进步,以确保能够跟上全球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的“节奏”。
下面以国外知名文博机构的案例,进一步介绍国外博物馆在技术层面的发展。
卢浮宫博物馆:“蒙娜丽莎:越界视野”(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
早在2019年至2020年,卢浮宫首次尝试举办虚拟现实(VR)展览“蒙娜丽莎:越界视野”。该展览利用突破性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为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注入了新的生命,为观众提供了在虚拟空间中与蒙娜丽莎“互动”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这一难得的机会,跨越展柜和玻璃的限制,以全新、变革性的方式,沉浸式、近距离地欣赏这幅达·芬奇笔下引人入胜的女性肖像。
通过VR装置,观众能够发现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该数字化展览体验同样也结合了对该作品的科学研究,揭示了达·芬奇创作这幅杰作时所运用的构图技巧,以及关于蒙娜丽莎身份的更多信息,让观众得以从多方面深入了解这幅历久弥新的画作。该VR装置的目标是“邀请”观众踏入画作的世界,引导观众理解达·芬奇所处的历史与时代背景。VR专家不仅利用红外线、X光和3D建模等技术,使蒙娜丽莎“活”了起来,还对画中人物的面孔进行了建模,围绕画作中的形象重建起一幅文艺复兴下的意大利场景。观众可以目睹“蒙娜丽莎”的数字化版本灵动摆动的姿态,宛若置身于达·芬奇作画的那个瞬间。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实感图书馆 (Real Sense Library)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旨在持续促进公众对重要历史文物的访问。“实感图书馆”这一数字化展览是倡议的重要实践部分,展览设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内。
本次展览中使用的数字技术让观众能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接触到那些通常因其历史和文化重要性而被严格保护起来的文物。诸如重要的文件和古代文本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资料,通过科技能够以安全的方式供观众参观与访问。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与全球著名触摸屏技术团队Zitronic合作,共同开发了“数字图书”这一数字化展览。这是一种独特的高科技互动装置,利用真实书本的外观,让观众可以触摸和翻动书页。古代文本随后被数字投影到观众面前的这本大书上,带给观众一种自己正在与这些无价文物互动的“错觉”。
“实感图书馆”的创新触控技术,意味着书籍的内容可以在距离传感器表面达50毫米的范围内对触摸手势做出响应。将一个触摸传感器嵌入在纸张的背后,再通过实体书的纸张进行传输。这一理念真正展现了技术如何增强观众在展览中与展品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
大英博物馆:博物馆平板之旅(Tablet Tours: 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为7至14岁的儿童专门设计的平板电脑导览,巧妙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增强青少年观众的博物馆参观与课外学习体验。每台平板电脑都配备了互动功能,包括视频、动画和增强现实元素,让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用的界面让青少年观众能够轻松自如地浏览每一件展品;而各种小测试和互动游戏则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平板电脑提供的实时反馈和奖励机制,鼓励这些“小探险家”更深入地探索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让“科技”也成为他们在博物馆教育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几所博物馆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国外文博机构如何通过运用沉浸式和互动式技术,成功地将传统的静态展览转变为多感官的动态体验。这一举措,既达到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目的,又增强了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期间的体验感。这些博物馆通过增强现实、多媒体展示及互动环境等多样的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消除了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隔阂,为21世纪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洞察未来博物馆科技发展中的核心机遇:
通过技术讲好文物故事。借助高科技,博物馆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所想讲述的故事,与观众建立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联系。无论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还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展品“活”起来,都能极大地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记忆深度。
创新博物馆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博物馆利用互动技术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平台,让各年龄段的访客都能通过实践操作、游戏化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索知识。这种亲身体验式学习,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还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融合博物馆的优良传统与科技创新。博物馆在坚守其核心使命——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自身与时代发展同步。这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融合的做法,是博物馆吸引公众、保持生命力的有益尝试。
新兴技术的巧妙运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和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邀请每一位访客共同探索未知,感受文化的魅力,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