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普查队在组织引领、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多维施力,高质量推进“四普”各项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 落实地方责任
2024年6月4日,井冈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为加强“四普”工作组织领导,井冈山成立由井冈山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井冈山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落实,审定井冈山市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井冈山地方行政建制规划特点和文化遗产类、革命文物类分布情况,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市文化广电局成立双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形成了由井冈山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市文化广电局文物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地区23家行政事业单位、19个乡镇场街道等多部门积极参与发挥守护人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文物普查工作的格局,为高质量完成“四普”各项工作,全力守护好井冈山的文化根脉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优化设备“硬件” 提高普查效率
从皮尺到红外线测距仪,从指南针和经纬仪到RTK北斗手持终端、无人机,从手填纸质表格到国家搭建普查数据采集软件……从“三普”到“四普”,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相继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为文物普查工作应对复杂难题提供了诸多解决方案。在新技术赋能下,“四普”调查工作更加科学、精准、高效、便捷。鹅岭道家宫观地处海拔1408米的鹅岭峰顶,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普查队到达山顶后操纵无人机搭载RTK设备,进行远距离数据采集,并结合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影像图补充文物信息,既可以保障人员安全,又能够实现测量成果精度达到亚米级,工作效率翻倍。
同时,国家、江西省、吉安市“四普办”为普查队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在国家、江西省“四普”技术指导群中,普查队员可向专家直接提问,高效便捷,“疑难杂症”在专家解读中迎刃而解。2024年9月20日,普查队邀请省级技术专家为全体普查队员进行无人机和RTK北斗手持终端使用和技术培训。2024年11月14日,江西省、吉安市“四普办”技术指导组对井冈山市“四普”工作开展实地督导,及时解决实地普查阶段的各种问题,并复核文物点北斗定位打点精度。
建强基层队伍 培养新生力量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普查队共有现场勘测队员19人,一半以上是“90后”,队员平均年龄34岁,年纪最小的只有24岁。虽然大多是第一次参与文物普查工作,但他们年轻热血、干劲十足,穿梭在密林田野里,不漏一个文物点,不错一个数据,力争以亚米级误差让文物信息精准入库。
普查队借助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力量,开展文物普查合作。普查队与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委派的7位建筑学专业在读大学生组成工作小组,在茨坪镇、碧溪镇等地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并汇总整理,形成图纸、档案,确保文物信息真实准确,普查数据有依据、可回溯。根据江西省文物局统一安排部署,井冈山被选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省级试点县。试点工作结束后,普查队派出一批年轻业务骨干,前往新余、于都等地,参与对各县(市、区)普查队培训,涵盖文物识别、普查技术规范等多方面,为全省基层普查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普查扎实推进 新发现不断增加
“四普”不仅要对“三普”原有文物进行现场复核,还要寻找新发现文物,做到文物“应保尽保”。目前,普查队已实地勘测“三普”复查文物163处,新发现文物43处,其中革命文物类复查文物80处、新发现文物31处。
位于井冈山市西南部长坪乡的长坪茶盐古道,既是新发现的文物点,又归属于新增的古文化遗址类别——驿站古道遗址。长坪茶盐古道修建于明末清初,西起炎陵石洲,东连江西井冈山长坪、遂川大汾,是湘赣两省的交通要道。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它是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通道”,许多有志之士经此上井冈山参加红军。这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井冈山在古文化遗址文物方面的空白,也为湘赣边界经济交流活动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下一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普查队将继续紧抓普查关键,切实用好试点经验,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强化工作调度,严格执行普查标准规范,把控好普查质量,及时总结提炼先进经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文物普查工作,推动井冈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工作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