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 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勇强 张媛 张越 程嘉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落实文物领域改革任务,必须正确处理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的辩证关系,提升创新思维,运用改革方法,打通淤点堵点,切实解决难题,全面加强工作。

党建引领文物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敬畏历史、热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部署。党的二十大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内容写进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加强组织保障。有利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围绕文物工作系统性保护的科学规律和工作要求,有效解决文物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健全保护机构,充实保护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完善保护机制,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发展,更好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 “先考古、后出让”的工作机制,保留历史原貌,维护文化生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有利于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

塑造价值导向。在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下,文物工作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文化属性更加彰显。文物保护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考古文博专业进入青年学子报考选项,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热情持续高涨。博物馆里过七夕、迎中秋、贺新春等成为群众文化休闲和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走进博物馆已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数字赋能文物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保护手段。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大量不可移动文物长期面临着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结构失稳,以及火灾、雷击、洪水等突发灾害的威胁。以人防为主的检查、巡查体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信息技术则为文物保护开创了新赛道。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更广泛应用,使文物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预警的能力大幅提升。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建设的文物安全监管平台,通过开发文物安全数据库和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对文物安全实施远程监督、重点监管、检查抽查,开展数据分析、形势研判,实现文物保护智能化、常态化高效监管。

拓展传播渠道。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展览琳琅满目,观众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新业态展现强大的生机活力。信息技术成为文物展示利用的关键手段,贯穿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全生命周期的文物数字化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从“声、光、电”发展到幻影成像、3D打印等技术,再到如今VR、AR、AI等数字技术的引入,博物馆展览方式一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升级,推动文博单位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边界,基于“五觉”的数字孪生博物馆正逐步成为现实。

提升管理效率。文物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催生了智慧管理的新形态,文物行业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中国文物云(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工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全国文物数字化资源,建立全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服务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建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管理决策模式数字化转型。

正确处理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的辩证关系

党建工作为文物信息化建设领航定向、凝心聚力,在数字赋能文物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党建工作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带来了全新的手段。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建设运营的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着眼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干部提供培训,向全社会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推动文物培训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文博人才培训管理与运营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提升。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背景下,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还实现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协同发展的思考

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制度优势,切实把文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级政府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

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围绕文物信息化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在文博行业的各类培训中增加文物数字化的授课内容,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在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等专业中增设数字化相关专业课程,打造“文化+数字”多层次人才队伍。

完善制度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整体协调,加强文物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建立文物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围绕文物保护利用的科学规律和工作要求,解决文物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从国家层面部署文物数字化研究项目,围绕保护、阐释、传播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6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