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探索——以长沙博物馆“她从长安来”展览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韵佳

“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是长沙博物馆长沙记忆系列特展,于2024年7月23日至2025年2月16日向观众免费开放。展览以西汉长沙渔阳王后墓为切入点,结合近年长沙国出土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精选金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等多种类别的珍贵文物近200件,通过“公主出汉廷·渔阳王后”“助力守南疆·汉长沙国”“演绎大汉风·她时代”三个单元,介绍了渔阳墓的考古发掘过程,再现了楚汉时期高度灿烂的长沙地方文明。

作为长沙博物馆的原创展览,策展团队在策划初期就确定了“让文物活起来,更让展览玩起来”的工作理念。文物“活”起来,展览“玩”起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用心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赋予文物“生命力”,让静态文物“活”起来是展览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策展团队经过多番讨论之后,决定在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创新上作出突破,改变以往的常规做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对展览资讯、文物鉴赏、教育活动等相关信息进行简单传播外,对长沙本土文化内涵和观众体验进行深刻挖掘与呈现。

花式科普,助力知识“传递”入脑

长沙渔阳王后墓是目前长沙国已发掘的王室墓中,形制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墓葬。近年来,有关渔阳王后、汉长沙国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观众理解文物和展览的学术意义具有一定难度,融“学术性”“趣味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文化挖掘更是相对匮乏。为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汉代长沙的社会面貌及生活方式、领略长沙作为楚汉名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策展团队在长沙博物馆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金鹰之声联合打造的文博栏目《如果文物会说话》中,策划推出10期专题节目,每期解读一件展览中的重点文物。

节目时长5分钟,以轻松活泼的叙事风格,将文物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讲述自身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艺术价值。比如“我的名字叫‘渔阳’凤纹漆耳杯,在古代,我的大肚子就是用来盛酒的……大家之所以叫我漆耳杯,是因为在我椭圆形的脸庞两边,有两个木质的耳朵”,这是《“渔阳”凤纹漆耳杯》一期中,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让文物作为内容主体,深入浅出地将自身功能、特点等知识传递给听众。又如在《“长沙后府”封泥匣》一期中解释为什么渔阳墓被确定为王后墓,原来就是因为这枚小小的封泥匣上被刻着的“后府”两个字。因为在秦汉时期,“后”是皇帝、诸侯王正嫡夫人的专称,其他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如此,拟人化的形象、年轻化的文本、故事化的叙事让文物们不再是展柜中“高冷”的存在,而是变得俏皮、生动,甚至有些“接地气”,这种设置悬念的叙述方式也让听众感到轻松,极大地增强了听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让更多听众有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的欲望。

为了优化传统广播电台的传播方式和效果,对该展览进行全方位可听、可看、可下载的传播,策展团队将节目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发布至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网络电台,并为每期音频节目生成专属二维码,设计文物海报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广。

深度挖掘,推动文物“牵手”生活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是策展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

将宣传内容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是策展团队找到的解题思路之一。长沙独特的美食文化是其成为网红城市的重要推手,饮食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题。策展团队在对展品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后发现,此次展出的很多文物均与饮食、宴会相关,比如陶烤炉、铜煎炉、漆耳杯、“美食方”竹简等等,从烹饪器具到烹饪方式,从生活用器到宗庙礼器,种类丰富多样。展览首篇图文作品《新展预告|她是长沙两千年前真正的大女主!》中除了有展览背景、内容概述外,重点介绍了长沙国汉墓出土的饮食文物,将两千年前长沙人的器物、生活、思想情感与今天的长沙人对比,顿时拉近了文物与当下的距离。

此外,将宣传内容放在特定节令的大氛围下,更贴合现代观众群体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从而引起情感共鸣。2024年中秋前,策展团队以“烧烤”为切入点,围绕双铺首四足陶炉、“渔阳”鸟纹漆耳杯等文物,以极具网感的语言风格发布微信推文《不花钱的快乐又来了!打卡“渔阳”限定章,感受汉代烧烤局》,重现“西汉烧烤菜单”,带领观众“感受古人的吃香喝辣”;同时长沙博物馆联动本土餐饮品牌发布共创视频《汉长沙 烧烤局》,视频以虚构的几位渔阳王后侍女为主角,让“她们”在中秋得以“苏醒”,用古人的视角去打卡长沙现代美食,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好想去西汉撸个串”。立冬时,策展团队通过微博热门话题#你的立冬三件套是什么#,巧妙融入“煎炉‘铁板烧’”“染器‘小火锅’”“干饭铜釜”的文物知识,简单通俗、感染力强。

image.png

多元互动,营造观展“心流”体验

“心流”,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它描述的是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能够全神贯注、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时间、自我及周围环境,达到一种愉悦、满足的状态。为了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心流”,全身心地感受渔阳王后和她所处时代的丰富内涵,策展团队在长沙博物馆中庭打造了一个汉代主题街区,设置投壶游戏及汉服换装体验。同时联合长沙歌舞剧院,根据汉长沙国出土的丝织品、陶俑、漆器、乐器、兵器等文物,在复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理念进行创作设计,在展厅内推出一系列真人情景秀,通过音乐、舞蹈、情景表演造型等艺术形式将活色生香的贵族日常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展的同时,可以穿汉服、入汉境、听汉曲、赏汉舞,“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长沙,与底蕴深厚的汉文化和烟火寻常的汉生活来一次亲密接触,从而走近渔阳、走近长沙国、走近她的时代。

image.png

在策展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展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超出预期,获主流新闻媒体报道76次,入选2024年7月“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100大热门展览”“2024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展览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长沙故事、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展览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长沙博物馆将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了解、吸纳最前沿的传播信息,把新兴传播手段、渠道等纳入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工作中。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