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广泛领域。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博物馆科研范畴不断扩展。中小博物馆科研能力发展不均衡,仍面临着资源短缺、学术视野受限以及科研与日常工作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青州市博物馆作为一座典型的中小博物馆,长期致力于突破这一困境,近年来,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摸清家底,夯实科研基础
无论是综合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还是专题类博物馆,科研工作的首要基础是对馆藏资源的全面了解与科学管理。基础工作做得越扎实,科研的开展就越具有效性和可行性。文物账目、文物修复档案制作等基础性工作,是博物馆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系统化整理与登录馆藏文物信息,不仅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馆藏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能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青州市博物馆自2012年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一普”)以来,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文物数据库,并开展了基于普查成果的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一是文物展示与普查成果转化。通过普查工作,青州市博物馆及时将新发现和新资料整合到现有展览中,提升了展览的学术深度和展陈质量。二是文物分类与专题展览策划。依据普查成果进一步细化文物分类,结合青州市历史背景,策划了多场具有学术价值的专题展览。三是区域历史的系统梳理。通过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结合,重新梳理古青州历史,进一步充实“青州历史”展览的展示内容。
通过“一普”获得的文物数据资料,青州市博物馆不仅完善了文物分类,也为文物纵向排序和横向联系提供了方便,为深入研究青州历史及其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青州市博物馆通过对近年出土的战国金环首、裂瓣纹银盒和琉璃珠等文物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青州与丝绸之路的文化联系,逐渐揭示出青州在丝绸之路中的独特地位,推动了区域历史研究的深入。
树立科研思维,加大科研力度
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和保护文物的场所,更应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实践平台。因此,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应当贯穿科研思维,推动科研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及信息建设等各个环节的渗透。例如,文物保护作为博物馆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更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其工作过程不仅是技术性工作的执行,更是一个科研过程,其中涉及材料学、化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修复人员不能仅满足于当好一个技工,还应始终带着问题进行修复,注重理论学习。仅青州香山汉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这一个项目,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文章涉及现场保护、制作工艺、病害研究、胶结材料研究、彩绘研究、铜器研究等各个方面,成功将科研与修复工作结合,确保文物修复质量,推动文物保护领域的学术进步。
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多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
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平台。对大多数中小博物馆而言,独立承担系统性科研工作存在较大困难,而利用本馆馆藏文物,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首先需要倡导开放的理念,再逐步搭建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平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的研究工作。通过馆际、馆校、国际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横联系,纵深入。近年来,青州市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联合共建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通过学术资源共享,推动青州市博物馆在文物研究、展览策划、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各高校提供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交流实践基地。
注重跨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随着学科交叉和创新的不断推进,博物馆科研人才的培养也应向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复合型科研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更要深入理解博物馆的工作规律,能够在科研工作中灵活应用各学科知识,推动创新性科研成果转化。青州市博物馆近年来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联合浙江大学,加强与考古、美术史等学科的交流,摸索出一套相对高效的全息数据记录模式。通过佛造像数字化采集,工作人员发现文物细节信息并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其准确年代;在实施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同时,青州市博物馆参与编制浙江大学主持的《馆藏文物数字化三维模型重建与质量评价标准》;后期联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深度利用数字化数据,以科技分析为基础,对馆藏龙兴寺窖藏出土的两件佛教造像在虚拟修复、色彩复原、服装复原和文物活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博物馆多元化发展
将科研成果融入陈列展览。博物馆展览不仅仅是文物的展示,更是科研成果的综合体现。青州市博物馆新馆立足对馆藏文物的充分认知,在展览选题方面充分融入青州历史、佛教造像艺术、文物保护等研究成果,在展陈形式上综合展柜、灯光、温湿度等预防性保护和美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借助数字化保护成果深化展览内容,使各种科研成果在展览中得以直观呈现,努力打造能看懂看透的展览。新馆自2023年5月15日开放以来,吸引观众近300万人次,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传播科研成果。研学旅游热潮下,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平台,更成为文化教育和学术传播的重要阵地。青州市博物馆围绕展览内容策划了一系列创新的研学活动,通过讲授、体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科研成果。例如,“匠心手作——菩萨璎珞手作体验”和“龙行龖龖 金‘福’(佛)请回家”系列活动,既展示了文物制作工艺,又使公众在参与中了解和体验文物保护的过程。2024年11月21日,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青州市博物馆和抖音联合发起“青州微笑 东方美学奇迹”首播活动,参与观看人数达270万人次,“被小城博物馆惊艳到了”话题在当天冲上抖音全国热搜榜首。
文创产品的科研成果转化。如今,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推动科研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青州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一级文物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的修复过程中对材料、工艺的研究成果,结合数字化扫描和打印技术,使用原装裱工艺,制作出与原殿试卷在外观、尺寸、材质和工艺上相近的高仿品,成为游客追捧的文创产品;研发的“一叶成佛香插摆件”,在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组织举办的“2024年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科研贯穿于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观看”的展览、“听到”的讲解、“体验”的研学、“带走”的文创等,都是科研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硕果。在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上,青州市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