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技艺的呈现——以山西近年古建筑考古发现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白雪冰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无论地下还是地上古建遗存丰富,堪称中国古建博物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遗存中,以山西忻州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为突出代表。再早的历史记忆只能通过地下考古去实证。近年来,山西考古不断加强多学科研究和探索,更加注重遗迹现象的保护,有力地实证了山西古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斗拱

斗拱是建筑的主要构件,在山西灿若星河的古建筑中,斗拱比比皆是。它从早期支撑承重到后期的装饰,从类型、组合到尺度、外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形成了我们今天印证古建筑发展历程的重要时代特征要素之一。但是,最早的斗拱在哪?从什么时期产生、发明,到优化、发展,还需不断地考古实证。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斗拱的最早实例见于东周时期,例如在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和陶斗等。近年的山西考古也发现了不少较早的斗拱。

2020年,在山西运城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西南发现4座东汉时期大型砖室墓葬。这4座墓葬早年经过破坏,墓顶已不存,但墓壁和墓底等仍保存较好,从墓壁和墓顶部位残存的灰砖排列方式来看,墓顶是四面起券的穹窿顶。

最为珍贵的发现是在M14前室东西两壁上发现砖砌仿木构斗拱形象,这在汉代墓葬中极为罕见。M14为带有长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砖室墓,墓内放置两棺,出土若干釉陶类随葬品。该墓特殊之处在于前室东西两壁上有以灰砖垒砌的斗拱形象,上部虽已残缺,但仍可识别大体结构,当是表示建筑入口处两侧“阙”的形象示意。

image.png

立柱上承栌斗,斗上左右出横拱,为“一斗两升”,每个横拱的散斗上又支撑一个小的“一斗三升”,整体为重栱,斗拱上承檐枋,再上为饰有斜方格纹和圆角方形纹样的灰砖,其上还残留有砖雕的檐椽滴水。在唐、宋时期已发展成熟,由一定规格的木枋(拱)和木块(斗)装配成组的整体构件,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最早的横拱形式见于战国时期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漆盘上的建筑图案中,表现为明确的斗拱图形,即“一斗二升”式样。

山西是古建筑大省,地上现存最早的木构古建筑为唐代,最早的北朝斗拱形式见于天龙山石窟,汉代的建筑实物在此之前还未被发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是斗拱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因地区、建筑结构差异,斗拱呈现形制多样的特点。汉代斗拱的形象多见于汉代墓葬中陶楼模型明器、画像石、画像砖上,这些都是汉代建筑的形象描绘。铁匠营M14甬道内的斗拱建筑是目前北方地区所仅见的以建筑材料灰砖垒砌的明确的斗拱实物,其形制为“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组合的上下重栱结构,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尤其是汉代斗拱的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0年,我们在山西芮城城隍庙调研时发现,建于宋代的大殿有多个翼形拱实例。1964年侯马平阳机械厂发现金明昌七年(1196年)董海墓,墓中有繁缛的仿木构砖雕,其中补间铺作为双下昂计心造,自栌斗左右出泥道拱,上托柱头枋,正面出挑横瓜子拱并承罗汉枋,第二跳为横向荷叶拱(异形拱)与琴面耍头相交。

金代是晋南地区翼形横拱应用广泛、形象丰富多样的时期。稷山马村1号金墓北壁为重檐建筑,下造双层须弥座,座上插廊,整壁面阔三间,当心间砌门楼,基座外突,平面呈“凸”字形。柱头铺作采用双下昂五铺作并出45度斜昂,顶为单檐歇山式,山华朝外。门楼补间铺作可见明显的翼形拱。这些实物实证了这种翼形拱包括“猪耳朵”拱在宋金时期这一区域已广泛应用。

image.png

木构榫卯

据研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期,先人已使用榫卯。以往山西最早的木构榫卯实物,当在唐代建筑中窥见。2020年1月,在山西阳泉发现一口九边形战国古井和周边的方形古井。井圈之间的联接就是榫卯。

九边形古井井圈用原木围合,同南方干栏式建筑一样每层每根原木都开榫,交接拼合成一体,经水的浸泡,木材含水率饱和,而且在地下土体中密封,使其较好地保存下来。现残存井深9米,原木围合共38层,在全面提取数字化信息,采集完成并检测标本之后,目前采取回填处理。

image.png

从发掘情况看,这是一座战国时代古井,其与古“阳泉”“漾泉”之名是否有文化关联,尚没有做进一步考证。从考古实物看,推测九边形井圈上有围栏,应该是直棂栏杆的形式。我们看到的完整木板,可能是寻杖(也称巡杖),是栏杆上部横向放置的构件。目前所知栏杆中使用寻杖最早为汉代,并且最初是圆形,后来逐渐发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一些特别形式,这处古井可能就是重要的实物例证。木构之间及立柱间采用榫卯相接,这对战国时期古建技艺传承增添了重要一笔。

柱础石

古建筑的磉礅、柱础、立柱建屋、架梁建殿等,离不开文化文明深入演进、社会进步发展。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城址内东北部是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和核心区,已完整揭露出面积近6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夯土基址,平面接近方形。发现有柱洞,柱下有磉礅、柱础石的做法。

另外,我们在偏关天峰坪遗址发现了大约4700年前的“柱础”(或为门轴石),更多认为还是“柱础”的雏形,应该是柱下有防潮作用的支撑构件。遗址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确认了阿善三期石城聚落一座,揭露了护坡石墙两组、房址七座,其中连间石砌排房一座。有柱洞的石头立于五边形白灰皮房址八字形门的门口,直径约10厘米,人工加工而成。

image.png

礓磋地面

礓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地面的一种做法。多数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方便人和马车登上台基。这种做法汉代已有,唐宋非常多,在榆社偶尔坪遗址也有发现。

image.png

偶尔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榆社县河峪乡西周村西的冲沟间台地上,处于太行山中段西麓,古为北上党地区北端门户。已发掘出的遗迹有灰坑、灰沟、小型墓葬、灰坑葬、陶窑、土坑灶、地下建筑基址及地上夯土基址、部分夯土城墙等,时代从战国早期延续到战国晚期。其中,建筑基址和夯土基址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夯土基址共发掘4座,位于发掘区西部,主要残存地下部分。石砌建筑3座,建造方法是在长方形土圹内用河卵石垒砌石墙和积石基础。木构建筑1座,在长方形土圹内中部起建,周边夯土填实,活动面是在铺平的河卵石基础之上再平铺木板,墙壁由竖排的木板和圆木立柱组成,转角处存有板石柱础或磉墩。发掘区东部发现两处南北走向的地上夯土基址,其联系的路面有河卵石、碎瓦片较整齐排列而筑成的礓磋面。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在各类考古遗迹中逐步印证。考古已从原来对器物器形的关注,走向对文化遗迹遗存的全面认知。做好考古工作,对根植于中华广阔大地中的历史遗迹、遗存更好认知、更好阐释,对于揭示历史、探索未知、印证文明、推进社会进步与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文明基因信息的遗迹较多,我们要进一步培育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考古人员综合能力培训提升,加大多学科考古技术攻关,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做出山西贡献。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