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周秦王朝的发源地,宝鸡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尸臣鼎,到清代晚期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大国宝,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两千年间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为彰显周秦文化魅力,展示我国先秦时期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对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进行改造提升。改陈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蕴藏其中的民族目标和共识。
全新的“青铜铸文明”隆重回归,于2024年12月30日开展。展览分为“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四个展厅,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包含宝鸡出土的1100余件青铜器等精品文物,全面展现周秦时期宝鸡历史发展脉络,突出宝鸡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展览不仅展示了青铜器作为古代文明重要载体的独特地位,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标志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着重向观众阐释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原因,包含序厅和旧邦新命、周原膴膴、世族云集三个单元。重点阐释为什么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以及宝鸡在青铜时代和西周历史演进中的地位。
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包含礼定天下、崇礼尚德、礼序乐和三个单元。以周礼为主线,开辟周文化空间,将礼提升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纽带的高度,回答周礼是什么以及周礼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其当代价值。
第三展厅“秦肇之路”,分为东出汧邑、营邑汧渭、图强平阳、奠基雍城四个单元。本单元主要阐述秦人如何从非子牧马走向平定天下,以秦立国至统一前这一段历史为主线、以秦人在宝鸡建立的四都为节点,结合宝鸡最新考古成果,让观众更加清楚地理解宝鸡在秦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展厅“智慧之光”包含熔金铸器、吉金辉耀两个单元,主要通过技术与艺术的交融阐述中国青铜时代留给我们的智慧。将中国青铜器的铸造与艺术置于世界文明视角下,接引出古老的中国智慧在青铜制造中的先进性,以此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展览的结尾对照古今,点明出自西周的国之重器,不仅体现了中国智造的技艺传承,更承载了大国工匠精神。点明出何尊中的“中国”从古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中华儿女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导向,践行中国智造的步伐,子子孙孙永宝用。
展览主题鲜明,凝练当代价值。周秦时期的宝鸡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周崇礼制,秦尚法度,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石,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周文化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础。同样在宝鸡,历代秦君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变革,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展览在前言、单元说明、章节说明中着重强调周秦文明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宝鸡周秦文明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如对核心文物逨盘的阐释中强调“家国一体”的理念,对何尊的阐释落脚在中华儿女对“中国”的认同,以及中国一词的延伸与延续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器模范铸造工艺提升为传承至今的大国工匠精神。
展陈内容翔实,囊括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展品种类更为丰富多元。将最新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融入陈列内容体系,吸收近十余年来考古新发现,包括2004年岐山县周公庙出土卜甲、2012年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地出土铜禁、户方彝、户卣等青铜器;2017年宝鸡市渭滨区旭光墓地出土青铜器、玉器;2014年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昔鸡墓出土昔鸡簋、昔鸡尊等青铜器,此外,展览还囊括了1992年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出土金器、玉器,展品体系更为完善,更为全面地展示了近年来宝鸡地区的考古成果。依托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呈现周原遗址、雍城遗址复原场景,图板展示雍五畤地理位置等,为观众呈现学术前沿最新动态。此外,制作范铸工艺流程模型及3D演示视频,为观众直观展示中国青铜器独特的制作工艺;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鼎簋模型,呈现西周列鼎制度的恢宏场面……极大补充了展览展品种类。
辅助展览形式多样,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展览体验。将设计元素与空间环境、时代背景、文物语境相结合,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组织空间逻辑,构成情境化,多层次的信息阐释系统。针对每个展厅的序厅位置及核心文物、重要遗址,展览采用沉浸式CAVE体验、高精度数字复原、3D Mapping投影技术、元宇宙AR交互体验等展陈领域最新数字化手段,结合激光投影与三维特效动画技术,创造沉浸式空间,让观众从器型、纹饰、铭文等多层面读懂文物的同时,体验到视觉冲击带来的无与伦比的震撼感;在严格遵守考古事实的基础上,利用尖端的游戏开发工具对雍城及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超写实质感的数字复原,为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更添新质生产力;采用3D Mapping投影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以虚实融合的方式,生动讲解秦公一号墓的考古发掘信息,让考古知识的传递变得更为直观与高效;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iPad等移动设备,在空间中探索更多的文物增强信息,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历史文化体验;有效利用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用于展览数字化内容,如以“魔墙”形式展现宝鸡出土青铜器数据库、以视频投影形式展现宝鸡出土青铜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流传情况。通过这些新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宝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体验、认识和感知宝鸡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精神。
文保先行,采用专业展柜、照明设备、定制化展具为文物安全保驾护航。牢固树立“保护第一”原则,最大限度兼顾安全性和美观度,更换性能更强的加胶展柜玻璃,并使用青铜文物专业展柜、增加防震功能、加配低反射玻璃,辅以专业灯具,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布展过程中,针对青铜兵器、车马器、铜斗等特定文物,设计师量身定做专业展具,文保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布展工作,为观众呈现器物最佳观赏状态。
寓教于乐,互动体验调动多重感官。在展览中设置多样化互动环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观众可以通过耳机倾听西周小故事,通过触摸体验青铜矿石与合金,通过“魔屏”、一体机等设施查询宝鸡出土青铜器数据库、重要青铜器窖藏、西周车制等相关扩充性知识,体验青铜乐器演奏、秦弩机射击小游戏等,有效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体验。此外,第四展厅“智慧之光”尾厅开辟研学空间,为青少年打造青铜器铸造技艺体验的探究性空间,利用声光电多种数字化手段,以及教学模具设计青铜器铸造互动体验课程,以开放预约的方式分时段进行研学体验活动。
展览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热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将继续发挥文物引领城市品牌发展作用,通过周秦青铜文明引领观众,不断挖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