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焕新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李瑞

三月的巴渝大地,绵绵细雨如丝落下,雾气氤氲中,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的金箔泛着微光。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穷工极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5万余尊造像展示了唐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变化,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谆谆嘱托,在保护中固本培元,在研究中探赜索隐,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生,大足石刻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石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保护第一”

清晨,巡查人员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山间回荡。

大足石刻分布范围广、造像数量多,为确保文物安全,大足石刻研究院加强群防群查,采取专业守护与群众守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巡视巡查和检查排查,针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整改,并对重要文物点实行24小时定岗、定位、定时、定人的“四定”工作制,确保守护责任落实。

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监测中心,记者看到,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宛如一面洞察石窟“肌理”的镜子,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岩体位移等多达70余项监测数据。

面对自然侵蚀和潜在的人为破坏,大足石刻积极拥抱科技,建成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安全技术防范中心以及具有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功能的监测预警平台,构建起一套集预防、监测、预警于一体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利用三维数字测量技术,完成了大足宝顶山石刻数字测绘,建立了数字化档案,为大足石刻数字展示、文物监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提供了坚实支撑。

大足石刻分布在山间密林中,容易出现渗水、本体风化及变形破坏等病害。近年来,当地全面构建了政府主导、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文物部门具体负责的文物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岩体加固、渗水治理、本体修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30余项,有效遏制了石刻本体病害。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开创了我国大型贴金彩绘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

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采取“精细化勘察、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全过程监测”技术路径,通过截水帷幕、地面疏排水、竖向泄水等技术措施,构建了疏堵结合的立体式防渗排水体系,突破了我国南方潮湿环境下石窟寺微裂隙渗水治理的瓶颈性难题。率先在全国形成中小石窟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径,提出中小石窟寺“保护文物、完善设施、改善环境、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实现“五统一”目标,即统一建成文物保护设施、统一安装文物安防系统、统一整治周边环境、统一阐释文物价值、统一配套服务设施,目前已完成大足29处中小石窟保护示范项目,使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小石窟,成为镶嵌在乡野中的一颗颗艺术明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落地生根,一道道坚固的防线精心构筑,大足石刻保护正在实现新跨越。

image.png

深耕“学术沃土”

保护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呵护好,还要研究传承好。

2024年11月,《大足石刻研究》举办创刊发布会,该刊是国内继敦煌研究院之后,第二家由石窟寺管理单位创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随着新期刊的创立,大足学开始用权威的论述向世界讲述中国南方石窟的故事。

近些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不断深化大足学学科建设,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成立“大足学研究中心”,并在四川美术学院设立大足学研究院,联动山西大学、敦煌研究院等10家机构共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矩阵。2022年,《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新增条款明确推动大足学研究和发展,为学科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经过多年积累,大足学研究成果丰硕,捷报频传。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面世,以超4.5万幅图版、百万字考据,首次系统呈现5处世界遗产石窟全貌,填补我国大型石窟寺考古报告空白;《巴蜀石窟全集》编撰完成川渝146处石窟、近4500个龛窟的数字化建档,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活态基因库”。

以学术为“桥”,大足学“朋友圈”持续扩大。2023年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吸引11国120余位专家齐聚,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获全球千余家媒体报道,超5亿人次关注;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05年至今已举办五届,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从崖壁瑰宝到“学术沃土”,大足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解码千年石刻蕴藏的文明“密码”。

创新“活化利用”

夜幕降临,大足数字展示中心的8K球幕影院座无虚席。当普贤菩萨造像以1∶1比例投影在直径28米的穹顶,观众席响起阵阵惊叹。“看完更加期待接下来去实地参观的行程。”参加2025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白俄罗斯、南非、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博主,在观看了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后称赞连连。

“我在中国生活了6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大足石刻。这里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就像我现在看到的这些雕刻,好像是穿越时空,在和唐代、宋代的雕刻师交流一样,欢迎更多的来自世界的朋友来到大足,走一走,看一看。”白俄罗斯博主苏小小在参观完北山石刻接受采访时说道。

岁月流转,古老石刻穿越千年风霜,在时光深处沉淀出文明的薪火,而今,千年石刻正借数字之翼飞入寻常巷陌的烟火日常,于科技与生活的交汇处绽放新生。

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相继投入运行,其中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艺术价值,刷新大足石刻单一的观赏模式。并于2024年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大足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景区正式开放,首次实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五山”全面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参观体验线路。

2022年实施的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工程,利用三维扫描、多光谱技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对大足石刻22处中小型石窟223个龛窟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留存,为大足石刻后续保护修缮、考古研究、传承利用等工作提供数字支撑。

大足石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制作的创意视频《一沙一世界》,利用石窟造像三维建模的点云数据,采取多角度数字投影,使石窟艺术获得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

经过多年努力,大足石刻实现从单尊造像复制到大型龛窟整体复制跃升,高保真复制品具有拼装、拆卸、运输便捷、快速等特点。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了北山第245号龛三维数字化与3D等比例复制工作,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进博物馆,走入大众视野。

去年以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热度不减,大足石刻作为游戏取景地之一也备受关注。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玩家手持游戏截图,在现实中寻找着虚拟世界的印记,感受着文化与科技的奇妙碰撞。

离开大足时,夕阳为石刻群镀上一层金边。从监测中心的科技守护到学术论坛的思想碰撞,从数字展陈的现代表达到文创产品的匠心转化,大足石刻在守护与传承中循光而行,迈向下一个千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