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改陈概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龙为羽 任非

2004年,在四川广安修建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拥有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的邓小平相关文物藏品,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基本陈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面系统介绍邓小平同志光辉一生的专题展览,已累计接待观众5000余万人次,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党性教育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而现有展览内容、形式风格和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需求,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跟进前沿展陈技术、改善空间布局,2024年邓小平同志120周年诞辰之际,遵循节俭、环保的理念,按照“把准方向、突出重点、优化空间、丰富展陈”的思路完成了改陈,实现了“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形式新颖、体验性强”的目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展览概况

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经中共中央批准,在邓小平家乡四川广安修建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展览工作在中共四川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协助下,在邓小平同志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进行。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厅、珍藏厅等组成。展厅位于陈列馆右侧,面积约2648平方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该馆的基本陈列。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览引入国际博物馆展览的成功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通过展出文物275件、图片387幅,设置多媒体展项21处、互动场景6处,生动、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邓小平伟大辉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再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历史场面。

主要特色

展览内容丰富翔实,主题突出

改陈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全程指导、审核把关,以《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为依据,有机融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20周年座谈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简史》《改革开放简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内容,完整展示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聚焦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贡献。展览共分5个部分。

第一部分“走出广安”:反映邓小平的家世,童年和少年读书生活,旅法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投身国内革命洪流等早期革命生涯。

第二部分“戎马生涯”:反映邓小平从领导广西革命斗争、参加长征到战斗在抗日前线,再到挥师解放战场,为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的赫赫战功。

第三部分“艰辛探索”:反映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特别是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艰辛探索。

第四部分“非常岁月”:反映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错误批判后在江西的日子和他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大刀阔斧地全面整顿,展现了他传奇的人生经历。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新时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因此,第五部分“开创伟业”是展览浓墨重彩突出反映的内容,其展陈面积占比达52%,分为“伟大转折”“开辟新路”“砥柱中流”3个单元,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功绩。

邓小平品格高尚、性格鲜明。他遇喜不亢、临乱不惊、乐观豁达。他“三落三起”,但意志从不消沉,无私无畏、不屈不挠、越挫越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执着追求。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展览在表现邓小平的传奇经历和伟大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反映了他的崇高品德与情操。

文物资料弥足珍贵,引人入胜

展览以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照片、档案资料丰富主题内容,真实地还原历史并呈现给观众。展品中的部分文物照片和文献都是首次公开发表。

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的照片,有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数百米胶片中发现的邓小平参加开国大典活动的瞬间,这张照片是博物馆界举办展览一直在寻觅的珍贵资料。有新华社提供的充分反映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最繁忙时期的照片,如到三门峡水库、河北农村、兰州煤油厂等地视察;邓小平在家中同中央负责人谈话,还有邓小平退休之日家人为他举办家庭晚宴的照片等。

原件文物除阅兵车外均为邓小平同志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所捐赠,极其难得。如用智能OLED柜独立展示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时的做工登记卡,可谓镇馆之宝。邓小平同志亲笔签名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党的十三大召开纪念首日封及邮票等,让观众更深入了解改革开放这段历史。1949年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送给邓小平的手表和毛衣是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较早使用的物品,手表他一直戴到20世纪80年代;毛衣也穿了20多年,在江西劳动时磨破了袖子,夫人卓琳多次精心织补的痕迹清晰可见。许多人都知道邓小平生前曾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但人们不知道在他逝世这一年,家人在他生日的时候,又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7600元,展览中展出了他的家人保存的捐款收据。

新时期的文物最为丰富。邓小平出席党的十二大、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六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以及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等重要会议的出席证,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穿的夹克衫和呢子大衣、戴过的围巾和鸭舌帽等,陈立夫赠给邓小平的书《成败之鉴》等,这些不仅是邓小平重要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共和国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的见证。

大量的文献档案资料使展览内容充实、丰富,极富历史感和说服力。由于人们对邓小平早期的经历了解甚少,因此,第一部分往往有较多观众驻足仔细观看,而此部分新收集展出的文献又是最多的。如《邓氏族谱》、邓小平1987年在中央文献研究室询问他离法时间信函上的批复、上海《申报》有关邓小平等川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离沪的报道、莫斯科中山大学联共(布)党支部给邓小平的鉴定书、邓小平的弟弟邓垦1931年在上海求学时为寻找邓小平在《时事新报》上刊登的寻人启事等。

展出的文献中有大量邓小平的手迹,让参观者倍感亲切。如邓小平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写的自述、八七会议作的记录、1928年和1929年在上海作的中央会议记录、1949年5月关于渡江情况给毛泽东的综合报告。而1962年邓小平草拟的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的提纲对执政党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按邓小平一贯的风格,起草讲话稿简明扼要,像这样洋洋洒洒13页纸的长篇比较少见。还有邓小平“文化大革命”时在江西劳动期间给汪东兴和毛泽东的信及毛泽东的批示手迹。在展示邓小平理论的地方,还展出了邓小平对编辑《邓小平文选》过程中有关请示的批复意见。

语言文字精练飘洒,概括点题

整个展览文字力求准确、精练、概括,并充盈着深情。为使国外观众能够较好地了解邓小平,还特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担纲展览说明英文翻译。

用准确的文字概括邓小平一生。展览根据中共中央对邓小平的评价作出了言简意赅、准确全面的文字说明。其中,《前言》写道:“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序厅右侧墙面阴刻着:“他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他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艰辛探索。他为成功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勋。”此外,改陈新增三级标题及段首语57处,提纲挈领凸显版块内容,用博物馆语言叙事风格阐释邓小平精神、讲述小平故事,形成更加丰富的语言展示体系,展览逻辑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内容更加准确,满足各类观众观展习惯,更容易理解主题。

用邓小平的语句凸显思想、涵盖内容。邓小平以实事求是著称于世,他崇尚实干、反对空谈。他的话亲切自然、平实简洁、深入浅出,人们总能从他浅显明了的语言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展览多次引用邓小平的语句。序厅左侧镌刻着邓小平自己的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深深打动了观众,也体现了整个展览的主题。

展览在每一部分起始均精选了邓小平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他这一时期的经历,并作为这部分的说明,话语既朴实简洁、又生动贴切。如第一部分“走出广安”选录的是:“我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经历也是艰难的就是了。”第五部分“开创伟业”选录的是:“我们这个第二代,我算是个领班人,但我们还是一个集体。对我们这个集体,人民基本上是满意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真正干出了实绩。”

陈列中除单元板尤为醒目地刻上邓小平自己的话外,在每个专题中也刻意引用了邓小平一些简单明了、有鲜明特点的话,或反映了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或反映了邓小平当时的活动。第五部分“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用同一人物的不同语句分别概括整体与部分内容在展览中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用设计者的话语细化内容、引领观众。展览策展人员怀着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感激和崇敬之情,倾注了大量心血,笔尖上流淌出严谨有致、恰如其分又激情荡漾的伟人人生的涓细篇章,深深吸引着观众。正如展览前言所说:“也许你是经过战火洗礼的老战士,也许你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也许你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也许你是新时代的逐梦人,也许你是旅居海外的同胞,也许你是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走进这个陈列馆,让我们伴随着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一同感受中华民族的雄壮,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采。”

形式大气新颖,协调精致

展览在形式设计上,无论是展板、展柜的选择,还是色彩的处理、灯光的运用、建筑的用材等,均可谓精致考究,别具匠心。

构思寓意深刻。展览以不同手法,如三个展厅面积由小到大、地面由粗糙到平细、光线由弱到强、颜色由单一到多彩、展线由短到长、文物图片数量由少到多,综合隐喻小平同志不懈奋斗、走向辉煌的人生历程,并在独立展柜、平面横柜、落地通柜内新增照明系统,优化文物托架设计和纸质文物固定方式,提升观展效果。

色彩丰富和谐。陈列馆以柏坡黄与灰色的墙面、黑色的地面和浅灰色屋顶组成展览的空间。大红色昭示展览的起始与单元的划分。汉白玉色的广阔大海、青色的巍峨山峰、青铜色的邓小平铜像,共同撑起序厅的恢宏。艳丽的颜色不失沉稳,厚重的色调凝聚饱和。整个展览丰富的色彩组成和谐的交响曲,与简朴的建筑交相辉映。

场景逼真感人。为烘托气氛,增强历史真实感,改陈后设置场景6处:“决胜千里”、“兴建成渝铁路”、邓小平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时使用的钳工台、邓小平检阅部队时乘坐的红旗牌轿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现场、“南方谈话”,其不仅与相应部分的内容相结合,也与展厅的文物、图片等融为一体。如将原展陈中第二部分静态展示场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改为“艺术浮雕+视频投影”声光展示,全方位、全景式、全过程展示“决胜淮海”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又如第三部分“兴建成渝铁路”场景,在原来基础上合理改造建筑结构有效拓展空间,新建隧道,配合铁轨、枕木和多媒体,循环播放成渝铁路相关视频,提升了参观代入感;第四部分“钳工台”场景旁边的竖柜里摆放着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时穿的工作服,横柜里为邓小平小女儿邓榕1984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回忆文章《在江西的日子里》,上面有邓小平的批语:“看了,写得真实。”报纸旁边并附有一张邓小平写批语时的照片。“南方谈话”场景利用展墙形成夹角,设置裸眼3D展示,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展览的科技感和时尚感。这些复原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观众深感伟人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此外,将“决胜千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现场”场景设置移至展墙融入展览展线中,空间疏密有序,展线富有节奏,小空间展示大场景;调整尾厅“红旗牌检阅车”摆放位置,打通展览堵点,使观众参观更加顺畅。

文物活化利用。展览围绕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语录进行多样化、多形式设计,连接墙面转角9处,设置大型独立落地展柜,形成新的观展焦点。展览独创“1×1.83米标准展板+横柜”的模块化展示体系,突出文物组团的理念,提升展览的沉浸感和故事性。展柜采用超白低反射抗弯夹膜玻璃并进行智慧管理,实现即时监控,密闭性更好、环境控制更佳,同时,全部更换文物展架、展托,采取平放、斜放、阵列、托举等方式,精心塑造展品空间艺术形态。还设置重点文物二维码67处,在展览相应位置安设的多媒体触摸屏,极大拓展了陈列的信息量。投影仪循环播映着巨幅历史画面,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设置了“邓小平早期革命路线”“对外开放”2处多媒体互动,观众可在参与中更直接、更生动、更亲切、更真实地了解邓小平。

数字电影补充陈列内容。电影厅位于陈列馆左侧,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可容128人观看电影,同时满足宣讲、会议、演出等多功能使用,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结构,将电影厅投影幕布改造提升为P3.91影院的专业LED屏,辅以同步外语解说系统和用于残障人士的完全无障碍辅助系统,具有超大银幕、高清晰画面、超强的视听震撼,具有肢体、听力、视力障碍和外籍人士完全无障碍感受等突出优点。电影厅放映的从不同角度展示邓小平音容风采、思想功绩和生活情趣的三部影片《风采篇》《史诗篇》《情趣篇》,是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保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纪录片中精心挑选、剪辑编辑的,并配以平实或飞扬的文字解说,沉稳或抒情、欢快、激昂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成为陈列内容的有益补充。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4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