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一往情深,女排也一直把漳州当成培养她们成长的“摇篮”和“娘家”。漳州自建立女排训练基地以来,中国女排已有52次来这里集训、备战;从这里出发,先后10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中国三大球成绩最高纪录。其曲折奋斗、不屈不挠的历程,锻造出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核心内容的女排精神,鼓舞一代代女排队员一次次攀上体育竞技高峰,激励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2021年9月,“女排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伟大精神之一。
漳州作为女排集训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女排辉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女排精神已经融入漳州的历史和文化,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闪亮名片。2020年,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落成,2023年,“水仙之乡 女排岁月”主题展隆重开幕。先后获评“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新时代巾帼讲习所”“福建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福建省教育系统精品研修教学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漳州市社科科学普及基地”等荣誉称号。
历史渊源:从漳州人民爱女排说起
“爱拼才会赢”是闽南文化的特质,他们不满足现状,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百折不挠。“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展览中列举的“排球司令”“财政支持”“全民捐款”“排球之乡”“土法烘干机”等大量漳州人民与女排的互动交流故事,都转化为观众的启迪:漳州与中国女排的情缘跨越半个世纪,是女排精神的发源地,“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文化为女排精神的孕育和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养分。展览就从漳州与女排结缘开启叙事。
特殊支持
1972年春,周恩来总理作出“要把体育运动重新搞上去”的指示,国家体委下达选点建立训练基地的任务。选点工作团队奔赴全国各地选点建设训练基地,但是,当时社会经济普遍落后,各地的生活保障都捉襟见肘,力有不逮、不太理解、不太支持等情况相继出现,选点工作陷入困境。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漳州主动向工作组展示了全力克服困难、保证建设好训练基地、支持中国排球事业的决心和条件。从此,漳州与中国女排牵手结缘。
特殊保障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家队集训,漳州接到的首项军令状是——在荒草丛生的龙眼林中,建造一座可容纳六块标准场地的巨型训练馆,工期30天。世界体育史上神奇的一幕、更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方式在漳州发生了:开挖山岗、填平水塘、用毛竹当梁当柱子、竹叶为顶盖,构建成密不透风的竹棚。地面则以细沙、白灰、红土混合后夯实、夯平(俗称“三合土”)。工人、战士三班倒,夜以继日,仅仅用了23天的时间,一座庞大的竹棚馆终于按时竣工。女排从这里出发,踏上夺冠征程。
特殊理解
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理解,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支持,更蕴含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守护与文化共生的深层联结,漳州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罕见的“精神主场”。“娘家情结”,以家人之爱滋养女排成长,漳州人习惯将女排队员称为“咱厝女儿”(闽南语“自家女儿”)。1976年袁伟民率队入驻时,市民自发组织“送菜队”;老裁缝陈金土免费为队员缝补训练服十余载;女排夺冠时,漳州古城家家同步悬挂“娘家等你凯旋”红灯笼;在女排低谷期出现“女排还行不行”的质疑声音时,漳州第一时间发起“全市每人捐款一元钱行动”,用于修建新的女排基础设施。这种“女儿摔倒了,娘家人扶起来”的信念,让漳州成为女排低谷期唯一无条件接纳其封闭训练的城市。
特殊感情
以下这组资料,仅仅只是“特殊感情”的冰山一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漳州市从全市居民副食品供应中硬挤出一块,补贴女排姑娘的伙食;在女排处于低谷时候,漳州市组织力量撰写《娘家·摇篮》《世界冠军的摇篮》《拼搏》等书籍,帮助女排总结经验教训,为她们打翻身仗鼓劲;女排基地建成之后,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基地调研慰问、批拨专项资金补充女排训练生活经费。
发展变迁:多角度刻画女排岁月
策展人以“荣誉殿堂”开启叙事脉络,通过五大主题篇章的起承转合,将1030件珍贵实物、330帧历史影像、260组动态记录、5处沉浸式场景、20尊人物雕塑与60幅水墨长卷有机串联,以三大创新维度构建叙事逻辑。
时空折叠的史诗叙事。从1976年袁伟民率队入驻到2019年世界杯十一连胜,展览将四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凝练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第一个阶段:起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世界排球运动起源;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要的排球活动以及全世界女排运动的基本状况;1976年,新一届国家女子排球队重新组建,中国女排迈开了赶超世界的步伐。第二阶段:腾飞(20世纪80年代)。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三大赛事中连续夺冠,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第三阶段:下滑(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的新老更替开始,袁伟民、邓若曾、郎平、张蓉芳等相继离开,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队员也纷纷退役,中国女排战力开始下滑,走过了漫长的17年低谷。第四阶段:中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这个阶段的女排成绩起伏比较大,先后经历了郎平第一次任教的逐步走出低谷,郎平离任后滑落。又因陈忠和接手打造了一支被称为“黄金一代”的女排强队,率队于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连续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第五阶段:重建辉煌(2013年至2019年)。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女排成绩再次下滑。但是,此刻的中国排协和中国女排已经今非昔比,他们能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输赢,女排的作风随着岁月的流淌、经历的丰富更加坚韧。郎平重新回归帅位,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体能训练标准改革、实行“大国家队”选人方式、建立复合型保障团队等等,女排很快就跻身世界强队之列。2015年至2019年,中国女排连续获得世界杯、奥运会三座冠军奖杯,再次回到了世界之巅。
展厅中,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训练器械、泛黄的战术手稿、缀满勋章的队服,共同编织出中国女排从筚路蓝缕到问鼎巅峰的奋斗图谱。
英雄群体的微观叙事。展览在叙事中着力雕刻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英雄群体:漳州人民、教练队伍、女排姑娘。他们是时代的佼佼者,更是女排精神的塑造人和践行集体。
共情共性的漳州人民。展览巧妙设置“竹棚十问”互动装置,通过解析漳州地理气候、人文传统与女排精神的深层关联,揭示这座闽南古城何以成为孕育冠军的沃土。用“民兵黄阿土、老竹匠郑清源、海外漳州籍华侨组建‘娘家人助威团’、漳州市中心建设‘三连冠纪念碑’、漳州市发起‘人均捐赠一元’行动建设‘腾飞馆’、将女排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等数个故事勾画出漳州人民宁愿自己吃亏吃苦,也要支持女排的整体形象。
薪火传续的教练队伍。中国女排四十余载的攀登之路,既是运动员的拼搏史,更是一代代教练员用智慧与热血写就的传承史诗。展览从时空折叠的叙事中分出一条线,以“教练队伍”为核心,用大量珍贵图片、实物编织出跨越半个世纪的智慧传承链。从袁伟民开创的“三从一大”训练方针,到郎平构建的“大国家队”数据模型,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以及在这些教练带领下女排的现状,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曲折婉转却始终向前。无论是带队勇夺冠军的精彩,还是女排成绩跌入低谷时勇挑重担的寂寞,都传递着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信念。
永不言败的女排姑娘。一张《女排集训作息表》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斑驳光影——清晨5∶30的晨跑计时器、深夜23∶00仍未熄灭的理疗室灯光,12.5小时的日训强度在电子图表上幻化成灼热的红色能量流。与之对应的《国家队选拔曲线图》如陡峭天梯:从1976年首批队员的百里挑一,到今天的万里选一,残酷的淘汰率曲线在镜面穹顶无限延伸,折射出每个登上领奖台的身影背后,有无数个陨落的梦想。穿过一组组训练照片、各种科研资料构筑的时光隧道,一组触目惊心的《伤痛热力分布图》揭示着永恒的职业烙印、骨折CT片、布满老茧的掌纹硅胶模型——这些疼痛的勋章在大幅美术作品中静静述说超越极限的代价;教练员训练和比赛笔记、女排姑娘的家信家书、历届运动员手模墙、女排签名排球组成的弧形装置,述说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展览中细致地刻画了一群女排的领军人物形象、历届女排队长、MVP获得者,与女排攀登之路相互呼应。
伟大变革的深层叙事。展览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成绩赘述上,而是不断通过女排成绩的运动轨迹重构女排精神的生成机制。比如为什么有“五连冠”?比如用了不小的篇幅陈述女排数段低谷期主体人员的思考和摸索、社会层面的反应,这种叙事策略将女排的兴衰起伏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哲思,从而使展览散发着迷人的情绪。
精神同构:传统手段的创新运用
中国女排与全国人民之间构筑的是一种“精神共生”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时代坐标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涵。解析出女排精神的文化内涵,让观众与展览形成双向互动交流,深刻感悟、自主共情,成为展览追求的终极目标。
展品遴选与主旨表达高度吻合。展品征集工作前后经历了3年,共开展了四轮次征集活动,每一阶段均围绕不同目标深化内容,逐步丰富展品体系。第一轮征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聚焦中国女排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比赛及生活相关的代表性证物,包括影像、图片、书画、文学作品等,旨在为展馆建设奠定基础。第二轮征集,扩展征集类别,细化分为影像类、档案文献类、实物类和其他类,尤其注重挖掘排球发展史及教练的贡献等。第三轮征集,持续优化展品结构,补充互动性展项和多媒体素材,并深化与国家队、退役运动员的合作,通过电话、信函、上门交流等方式,请求女排运动员和女排工作者支持。第四轮征集,与女排文化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凸显时代记忆与精神传承。四轮征集覆盖不同历史阶段和展品类型,累计接收捐赠上万件(组),构建了从建队初期到当代成就的完整叙事链。
形式设计强调营造竞技氛围。策展团队提出了既要有知识输出、正向激励的静态功能,又要有互动交流、文化消费的动态功能。将主题的凝练、推动、升华赋予剧情式演化,把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新意,激发时代价值。
浑然一体的空间运用。展览除了室内空间,室外也是整个展览的亮点。室外空间不仅是参观的入口,更是仪式感的起点。展馆前广场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以红星门框为核心,两侧陈列着象征中国女排十次世界冠军的奖杯模型,形成强烈的视觉焦点。这一设计既呼应了女排的荣耀历史,又通过简洁大气的造型传递出庄重的时代感。竹棚训练馆的微缩模型位于室内展厅,其他空间的转换、布展材质的使用都延续了竹棚馆的朴素风格,隐喻女排艰苦奋斗的历程,强化历史与现实的造型、场景、装置、标语、多媒体等方式的使用,营造出浓厚的体育竞技氛围。
精雕细琢的艺术呈现。为了保证叙事的张力,展项的推进运用了大量的艺术创作,比如为了表现成功背后大量的血汗,配合女排队员手模墙展出了一幅水彩,画中数双高举的手臂,象征网前的“拼杀”。画作前后进行了5次修改,策展人一次一次地挑毛病,细节到手指的曲度、指关节异于常人的变形、手指上一圈圈的胶布和手腕上的绷带,最终才呈现出极富现场感的效果。观众赞叹:“这就是女排运动员的手。”比如为了重现“万人空巷”的既视感,画家历时7个多月,不断了解历史过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数易其稿,为观众提供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画图。透过画面,仿佛看见千家万户握紧双手为女排加油、呐喊的光影。
多重传播突出体验模式。第一重传播为观展,线下和线上可以同步进行,通过视、听、悟的感官综合体验,构建心灵意象,进行女排精神内心重塑;第二重传播为教育活动,设置“竹棚馆研学体验”“触摸女排签名排球,感悟赛场炙热”“排球如何击打才有力量”“一起观看决赛”等体验项目,加深女排精神理解;第三重传播为图录阅读,将展览内容编辑出版图录,供观众购买阅读,并定期举办图录读书活动,使展览通过图录传播影响更远;第四重传播为融合,漳州市出台《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展示馆列为重点文旅项目,并推动其与排球训练基地、女排公寓等形成产业闭环,打造“训练首选地+精神展示地”的体育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