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并进 绽放丽江文化遗产之花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张硕

丽江古城,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融合特色,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来到丽江古城,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要求当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这座美丽的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image.png

守护历史文脉 留住古城风貌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个部分组成,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云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被放在首位。据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汤国荣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被纳入丽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规划和财政预算等范畴。丽江市先后出台《丽江市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丽江市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丽江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派出机构“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具体负责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并先后形成“文物安全工作专班”和“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等。“目前,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旅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汤国荣说。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书记木丽告诉记者,为保持古城文化遗产的本真本色,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在尊重古城空间肌理和建筑传统布局的前提下,重点实施了‘五四三二一’程:新建和完善古城排水排污系统、街巷照明系统、古城道路网系统、供水管网与消防系统、电力电信系统;增加高标准公共厕所和环卫设施、绿化用地、文化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修缮改造四方街、七一街等主要街道,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通过拆除古城内部分影响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危旧房,实现降低古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的目的。“通过上述努力,古城的水体洁净度、环境清洁度得到了提高,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木丽说,“1997年至今,我们始终致力于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我们制定、出台了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20多个,恢复性修缮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299户、院落236个,有效保护了古城肌理、格局和风貌的原真性。”

漫步古城,抬眼望去,盛开的鲜花映衬着远处的雪山,低头倾听,斑驳的青石板路回响着马帮的铃铛。游客们身着各色服装,在街巷间流连;“刚出炉的鲜花饼,欢迎品尝”“来喝杯热茶吧,店里歇歇脚”,商户的招呼声此起彼伏,让异乡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行走在五花石铺就的石板路上,不时映入眼帘的“多肉”群,民宿门口打呵欠的胖猫,让来到此地的人们瞬间融入“慢生活”,尽情体会“20°C的美好”。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指着石板路介绍道:“这个石板路之前并不是‘通铺’的,两旁道路泥土裸露,刮风下雨颇为不便。我们选购了同材质的五花石,将原有的石块统统编号,按照原位置铺就,这样既保留了之前的道路样式,也提升了古城整体风貌。你看,这些石头一般是‘横铺’的,但是有些巷道的石头是‘竖铺’的,只有一道‘竖铺’的巷道是通向指定的建筑的,没有其他通路,了解的人不去走它;要是有两道以上‘竖铺’的巷道,就是与外部相连的,这也体现了古城的原有建设智慧。”

来到古城核心区,“天雨流芳”牌坊映入眼帘。丽江古城博物馆(木府)副馆长木丽娟说:“‘天雨流芳’是纳西语‘读书去吧’,体现了纳西族‘尚学’的文化。木府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府邸,是古城的文化地标之一。始建于明代的木府,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由木牌坊、石牌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组成的建筑群。如今,木府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其在明代汉族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入的纳西族、白族工艺风格,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建筑的博物馆 文化的传承地

多年来,国家文物局多次对丽江古城的保护规划、修缮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宝山石头城消防工程等多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古城的文物资源,对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为古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2017年,国家文物局对丽江古城保护状况开展了调研评估,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计划与建议;2022年,古城规划编制工作重新启动;202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计划》。“丽江古城已经在丽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谋划和着手开展古城文物资源专项调查。下一步,还将结合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推进,同步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编制《建筑风貌保护与管控导则》,强化风貌整治和景观修复工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系统性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与管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施寿增说。

丽江市博物院坐落于古城区黑龙潭公园北门,是展示丽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院设有“纳西东巴文化展”和“传承文明·和谐共存——丽江三项世界遗产展”,充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价值与魅力。“受场地所限,目前我们无法将馆藏东巴文化文物进行全方位展示,但是我们的新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建成,计划推出丽江历史文化展、东巴文化展、世居民族文化展和馆藏珍贵书画展,欢迎广大观众前来打卡。”博物院副院长王峰向大家发出诚挚邀约。

丽江古城不仅保存有大量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建筑物,更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地。走进“手道丽江”文化院落,秀昌东巴纸体验坊、杨宏举纳西皮具工作室和薛诗剑钢笔画三家商铺映入眼帘。东巴纸传承人和秀昌向记者边展示边说:“东巴纸是纳西族传统手工艺,被誉为‘人类手工造纸的活化石’。用荛花树皮制成的东巴纸,防潮防蛀、柔韧不易燃,有‘纸寿千年’的美称。我是东巴纸非遗传承人,创办东巴纸体验坊,向往来游客介绍东巴纸技艺,助力文化传承。”

丽江古城分布着30处文化院落,大体分为四类,一类如“手道丽江”、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游客可以在其中了解东巴文化和纳西族传统技艺,第二类是名人故居,如方国瑜故居、王丕震纪念馆等,第三类为红色文化主题院落,如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滇西北解放区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是了解丽江各族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及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奋斗历史和贡献的教育场所。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文化保护管理科科长和士溪介绍说,还有一类如“恒裕公”,为居民自发主动将老宅打造成文化院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宣传。“恒裕公”是古城内完整展示丽江传统民居“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的重点保护民居,始建于1875年,原为李氏家族商号。庭院内,四方院落建筑与四个大小天井相互呼应,将纳西族居住、生活、经商、休闲等各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纳西族庭院文化景观,展现了原始的古朴与精美。阿六叔是这座百年老宅的主人,他动情地说:“这座老宅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了,大到建筑庭院,小到家具摆件,都是祖辈代代传承下来的。我现在把这里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开放展示,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纳西族建筑,并透过建筑来了解纳西族的文化和风俗。”

木晟说,这些文化院落的主人多为本土手艺人和原住民。文化院落的打造,一方面契合了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让古城居民参与到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内涵提升和文化创新发展中来,将家乡的美、建筑的魂、文化的根展示出来、传承下去,让文化“活”起来。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在纳西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中,羊皮披肩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披肩通常由整块羊皮制成,上方是一块齐肩宽的梭织黑色布料,装饰着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下面再缀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圆形布盘,代表北斗七星,象征“披星戴月”;白色的围腰上,“蝴蝶”刺绣十分醒目,彰显了纳西族人“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的态度。

纳西族人像蚂蚁一样勤劳,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积极与其他民族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生;纳西族人像蝴蝶一样热爱生活,他们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族融合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特色,也是古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走进丽江古城新义社区,社区书记李耀钏详细地介绍起她的社区工作:“我们新义社区处于丽江古城核心区域,社区中商户众多、业态丰富。原住居民外迁情况较严重,目前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商户,许多商户已在此扎根,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所以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古城保护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社区牵头,我们制定了‘联审联管’机制,联合多部门对商户的房屋修缮申请进行现场审核和管理,避免重复施工和违建行为,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合理满足商户们的经营需求。在中国传统节日和纳西族传统节日节点上,社区会组织商户和原住民的联谊活动。比如刚过去的元宵节,我们就组织商户与原住民一起制作花灯,组织花灯巡游,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新老丽江人的联系,增强新老丽江人的融合。”

和国栋是一名数学老师,退休后协助社区居委会从事老龄工作,担任“老体协”主席。他说:“我们‘老体协’是一群退休的原住民,对古城有深厚的感情,是古城保护的中坚力量。我们愿意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向居民和游客宣传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希望通过‘老体协’的努力,继续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古城保护工作。”

“丽江古城不仅是丽江人的丽江,更是世界的丽江。”在古城生活了17年的“新丽江人”缪立伟说。缪立伟在丽江古城经营着三家民宿客栈,同时担任丽江新媒体协会会长,通过网络媒介宣传丽江。经营民宿客栈的过程让缪立伟不断学习和成长,他通过与游客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丽江古城的价值。“我认为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双头并进,应该更加开放、包容,与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和碰撞,实现文化升级,并通过宣传和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吸引更多游客。”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的生活态度,为纳西族在民族融合和文旅融合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纳西族通过勤劳和智慧,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实践不仅为丽江古城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旅融合是丽江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丽江古城将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以文化赋能旅游,通过文旅融合,让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木丽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