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基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携手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等单位,策划开展了“千支队伍万名大学生宣讲井冈山精神”志愿活动,扎实推动“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迈向新高度。
突破困境,探寻宣讲新方向
在过往的井冈山精神宣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宣讲形式上,传统的理论讲解较为枯燥,缺乏互动性,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宣传载体有限,多依赖线下活动与简单资料,在信息时代的传播效果不佳;保障机制不健全,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存在困难;随着民众知识水平提升,对宣讲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开展符合大众喜好的宣讲工作,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创新实践,汇聚宣讲新力量
“云端”选拔,培育专业宣讲队伍。活动面向全国高校招募,计划组建1000支大学生宣讲团,每支团队招募10名志愿者。这一招募信息得到热烈响应,650所高校的1615支团队提交了申报材料。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1000支团队。在队伍培育上,遵循“党员带队、团员强队”的原则。针对“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组织专业指导,精心打磨宣讲稿,优化课件包。推广“菜单式”“靶向式”“体验式”宣讲形式,满足不同受众需求,让宣讲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使井冈山精神更好地“入脑入心”。
精准规划,打造多元宣讲主题。宣讲前都会深入开展调研,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期望。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党员群体,宣讲注重理论深度,解读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对于普通群众,则侧重于讲述有趣的红色故事。宣讲主题围绕“红色”“绿色”“活力”井冈山展开。“红色”主题聚焦革命历史,借助文物和遗址展现井冈山精神;“绿色”主题展示自然风光,呈现生态之美;“活力”主题宣传发展思路,描绘建设成果,全面展示井冈山的魅力。
融合拓展,搭建多样宣讲平台。宣讲团队在内容上融入历史传说、红色故事等,让宣讲更具感染力和文化底蕴。在形式上,结合图片、音乐、视频,开展红歌颂唱、旧址参观等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线下开展社区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线上进行网络直播、连麦互动。将文化阵地转化为宣讲课堂,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融合,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井冈山精神在基层广泛传播。
长效推进,构建常态化宣讲模式。活动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完善政策制度,落实经费保障。统筹安排宣讲工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重视宣讲效果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意见,不断优化宣讲主题、内容和方式。目前,活动已开展宣讲上万场,万名大学生参与,覆盖近百万人次。未来计划走进高校开展互动宣讲,推动宣讲工作常态化开展。
成果丰硕,开创宣讲新局面
创新机制,激发宣讲活力。活动实施项目化运作,在资源支持、宣讲安排、活动形式、激励措施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井冈山管理局协调各方,为团队提供资料、场地等支持;宣讲团面向不同场所开展分众化宣讲。各团队需完成不少于10场主题宣讲,宣讲视频的录制,提交工作总结。同时,通过以赛育苗、高校培训等方式,提升宣讲水平,并选拔优秀团队到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地实践,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
培育团队,打造宣讲品牌。活动吸引了众多高校团队参与,最终遴选1000支志愿宣讲团、10000名学生,覆盖635所高校。井冈山建立宣讲队伍信息库,统一服装、旗帜,邀请专家授课。宣讲团队在全国多地开展服务,形式多样,场所广泛,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宣讲品牌。
科技助力,提升宣讲效能。活动借助新技术,以“情景交融”“空中连线”等方式,打造多功能“网红学习地”。采用“现场+云端”的宣讲形式,实现全时段、全场景学习,将“课堂式”宣讲升级为“沉浸式”体验,掀起学习井冈山精神的热潮。
“千支队伍万名大学生宣讲井冈山精神”活动,提升了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井冈山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贡献了力量。未来,这一活动将持续发挥作用,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