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形式设计手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支艳杰

展陈形式设计人员承担的职责是深入研读展览文本后,在设定空间中转译文本、组织展品,通过空间布局、流线指引以及新媒体的运用等,提供一个更容易让观众与展品对话的场域。

海南省博物馆2025开年大展“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分灼灼铜华——古代青铜铸造、文明载体——造纸与印刷、千古瓷韵——古代瓷器制作、琼楼玉宇——古代建筑营造、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五个单元。展览精选百余件套文物精品,面积约1350平方米,展线长约300米,占用海南省博物馆一层两个临时展厅。作为一个大型临时展览,内容丰富,体量较大,设计团队在充分了解展览的叙事逻辑后,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空间对展览内容进行转译。

富有韵律的空间构造

回望历史长河,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一系列璀璨夺目的科技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创建了不朽功勋。展览主旨是通过精品文物带领观众穿越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历史走廊,领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熠熠光华。展览从展厅门头的设计、序厅的设计,再到展厅内文物的展示等,贯穿“窗口”这一设计理念,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设计和空间的关联,让观众在穿越时空的氛围中探寻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

展览的五个单元内容相对独立,在空间规划上,形式设计团队和内容设计团队建立有效沟通,将五个单元合理划分在两个临时展厅内。科技1号厅展览面积约800平方米,科技2号厅展览面积约550平方米,综合考虑各单元内容的主题、展厅面积、文物体量等,将古代青铜铸造、造纸与印刷、古代瓷器制作三个单元放在科技1号厅,科技2号厅展示古代建筑营造、古代布匹织造两个单元。

青铜器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兴盛最重要的代表性物证,作为大国重器,其造型、纹饰、色彩以及工艺上都充满神秘感,所以将青铜铸造作为第一单元,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第二单元造纸与印刷,主要从文物体量、文物展示条件要求等方面考虑,将其放在科技1号厅的中段,辅以雕版印刷物理互动装置;第三单元的古代瓷器制作,以舒缓、平和为基调作此展厅的收尾,与瓷器的柔美流畅的气质相契合。内容从厚重到轻柔,形式由严肃到轻松,空间设计张弛有度,富有韵律和节奏。第四单元的古代建筑营造作为科技2号厅的开篇,在入口处以恢宏的建筑为背景设置观众拍照打卡点,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增强观展的趣味性和记忆点;第五单元古代布匹织造以大型织机和国宝级文物作为整个展览的结尾,与第一单元青铜重器首尾相均衡,避免了头重脚轻。整体空间布局、游线规划合理,既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也更好地展现展览内容,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美美与共的色彩与版式设计

有了基本的设计概念、空间布局和游线规划后,设计团队开始确定展览色调并构思版式结构。基于展览主题、展览文本架构,展陈设计团队以“虽各美其美,但美美与共”为准则,大胆创新思路,改变以往展厅昏暗的环境,选用㳀灰色、白色等亮色为基调,并结合每一单元的主题,选取了不同的主色调,设计“U”型围挡做文物背景色,使其前面展示的文物更显突出和集中。版式设计精准提炼单元主题元素,采用异形结构设计,并设计相应的代表图案,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符号,做到文字的可视化,增强文字的可读性。

序厅作为观众进入展览的第一个空间,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展览氛围,点明主题内容,为后续的参观奠定基础。设计团队以“科技奥秘”为出发点,选用深蓝色调和在《天工开物》中提取的五个单元主题的技艺图相结合进行设计。材料选用透光玻璃和镜面玻璃,营造出一种深邃、宁静且充满科技感、神秘感的氛围,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所传达的信息和魅力。

第一单元古代青铜铸造,取青铜的原色金黄色为主色,配以锈色青铜绿为辅助色,一级单元版提取青铜商尊和编钟两种器物形象,结合组成,增添层次和趣味性;第二单元造纸与印刷,取印泥的朱砂红为主色,结合不同浓度的墨色叠加,以活字印刷为设计灵感,更显层次,也更契合主题;第三单元古代瓷器制作,选用层叠的汝窑天青色,清新淡雅的色彩与瓷器优美的流线造型、温润的质感相得益彰;第四单元古代建筑营造,以原木的暖黄色为主色调,以宫墙红加以点缀,版面以建筑斗拱、榫卯结构等元素设计构建起“琼楼玉宇”的概念;第五单元古代布匹织造,提取布匹的姜黄色为主色调,根据文物选择沉稳的深红色为辅助色,版面以布匹的经纬交织线为灵感来设计,做到点、线、面结合,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精巧细致的展台展具制作

陈列设计工作最终是服务于展品本身。与展品直接接触的展台和展具体量虽小,但也最能体现展览的水平和观感。设计团队根据展品品类、组合以及每件器物的特征个性,在充分考虑作为展品承载体的展台展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先设计了精确的展品展示图,在图纸上完成展台展具的结构、尺寸等,确认后再进行制作。如第二单元造纸与印刷,展出的展品多为平面的纸质品或雕版,由此设计团队将大多展台做成15度倾斜台面;第一单元古代青铜铸造,选用透明亚克力柱来支撑西周编钟,用铜爪件来做铜镜、戈或箭的支架等。其目的是在保证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展具“隐形”,在展品展示中不“抢戏”,既能突出展品的观感,又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让观众在一个舒适的氛围和角度下欣赏展品。

多样有趣的互动体验

为了更方便、有效地传达展览主题内容,丰富展览设计形式,设计团队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在游线上设置了多个多媒体展项和物理互动展项,如青铜器铸造工艺视频、瓷器上的精美纹饰、活字印刷互动、榫卯拼搭互动等,让展览可看、可玩、可思考,增强展览的趣味性,让观众在互动中感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协调。“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创新展陈形式,将展览设计与展览主题、展品相映成趣,互相衬托,共同成就了一个好展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4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