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博物馆当代见证物征集收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曾欢

对当代见证物收藏的认识

博物馆当代收藏实践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北欧博物馆,其率先开始拓宽收藏范围,收藏一些记录当代物质文化的藏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行业博物馆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博物馆开始对各自行业发展的实物档案进行收集,当代经济生活的物证得以被博物馆系统性收藏和展出。199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以“为了明天收藏今天”为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对博物馆收藏定义外延进行了深刻讨论,博物馆界开始探索反思当代收藏的理论和实践。

国内研究中当代收藏主要集中在当代物证的征藏,藏品主要按照时间类型划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行革命文物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文物的征集。在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的概念和当代物证收藏在时间和内容上有一定重叠部分。学术界对当代物证定义为1949年以来至今,能够反映政治、经济、文化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的物质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像、录像、口述史等资料,并强调当代物证的征集和研究的重点在于物证相关的人和故事。

国内博物馆对当代实物资料征集一般以政治时段划分,特别将党的十八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划分依据。新时代的见证物侧重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新成就,记录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在形式上主要以实物、文献档案为主,口述影音资料为辅。通过这些见证物多方面反映我国在这一阶段经济、政治、民生、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与发展。在实践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反映新时代国家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物证,二是反映新时代各行业英雄楷模重要人物的物证,三是反映城市乡村变迁、人民生活变化的各类物证。

当代见证物收藏实践

在政策层面,2015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试点申报的通知》,鼓励各文博单位征藏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实物物证,以及构成藏品体系必须的1949年以前的实物。2017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国家重点建设成就、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实物调查与征藏,制定入藏门类、标准和规范,重点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资源,新增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藏品达到10万件以上。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征藏体系,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注重旧城改造、城乡建设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丰富科技、现当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收藏,鼓励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新方向。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制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深化系统研究,整合文物、党史、军史、档案、地方志方面研究力量,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加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实物、藏品征集与研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步转变观念,“为明天收藏今天”,及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多渠道征集新时代见证物,并在一些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相继推出相关专题展览。

首都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开展当代物证征集实践的,综合博物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大型阅兵和国内外重大会议等重要社会事件中,首博都对社会发布了相关公告,进行了主题类物证收藏和征集活动。

国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综合博物馆,不仅收藏大量珍贵历史文物,也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大量征集反映当下社会进步、科研成果、文化发展等不同方面的见证物、关联物及衍生物。2018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展览征集700余件(套)实物,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展期四个多月,观众累计达423万人次,留言312万字,线上展览浏览量4.03亿人次,掀起观展热潮,充分说明以现当代文明为主题的展览十分受群众欢迎。

湖南党史陈列馆2017年始,启动“三湘英雄模范”实物资料专题征集,关注新时代湖南英雄模范群体,主动联系拜访征集了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挂像英模张超使用的飞机战斗模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姜开斌烈士机电盒、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时代楷模”余元君牺牲前佩戴的安全头盔等烈士遗物等。湖南党史陈列馆以这些实物资料和英烈原型撰写红色故事,随着党史馆红色故事走进学校、机关单位,讲述了百余场,现场聆听观众逾数万人次。

当代物证有其明确的时间上限,征集范围涉及各领域、各行业、各类事件、各类代表性人物等,类型多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纪念意义与教育作用方面。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部分博物馆的初步探索也为进一步开展当代物证的征集提供了经验。

当代见证物征集收藏的意义

服务大局,宣扬时代精神

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数量庞大的物证,见证了我国发展的巨变历程,体现着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它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展示相关见证物,传承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涉及各行各业,多姿多彩,极具艺术和情感魅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现阶段的奋斗状况,见证并记录伟大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发展变化,展示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蕴涵着丰富知识和智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记录时代特征,拓展陈列展览内容

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重要文化教育科普机构,应当推出主题丰富、形式新颖的陈列展览,满足群众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与传统的历史主题展览比较,以当代见证物为展品的中国现当代文明发展成就主题展览,记录着当代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因其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国家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向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展示宣传现当代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和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有力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完善征藏体系,实现博物馆的基本职能

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展示,其中,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没有藏品,研究和展示都无从做起。博物馆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博物馆的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不断地更新、改进、提质、优化。一些综合类博物馆长期以来把文物征集的重点放在古代艺术品上,而忽略了对近现代尤其是当代历史见证物的收藏,但古代文物本身珍稀,有些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藏品年度增加量极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应该加强新时代物证的征集收藏、抢救保护工作,重点征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富有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物证,为博物馆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藏品基础。围绕反映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代表性物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博物馆的物证征集与收藏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博物馆随着实践的深入,面临着如物证的典型性不足、鉴定征集标准不一等问题,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以确保当代见证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让时代的记忆得以永久传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