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百年考古历程的集中呈现——《河南考古百年志》读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孙凯

image.png

河南地处中原,扼东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境内群山起伏,大河纵横,平原辽阔,深得天时地利之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由于王朝的兴衰,战争的频仍,人民的迁徙,河南又成为各民族交融汇合的熔炉。漫长的历史岁月过去了,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造就了一方神奇的考古热土。

早在1921年,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带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第一次找到了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远古文化的遗存,其后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1928年至1937年,更有一批中国学者主持的安阳、浚县、汲县、辉县、永城多项考古发掘。其中长达10年的安阳殷墟发掘,不但发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宫殿、作坊、王陵大墓和无与伦比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把中国的信史提早到了3300多年以前,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法,培养了很多考古发掘和研究人才,使中国现代考古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迎来了考古学的黄金时代,配合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河南开展了多次文物普查和大量考古发掘,有很多名满全国的考古大发现。河南考古也成了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日前,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杨育彬主编的《河南考古百年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谓河南考古的一件盛事。2023年我受院领导指派,参与了这套书的招投标、出版签约等工作,也与本书的主编,本院的老考古人杨育彬先生多次联系,成书之后又先睹为快。掩卷而思,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河南考古百年志》主编杨育彬是一位老考古人。自196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参与了多项大型考古发掘,在考古学研究上也颇有建树,2022年被授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终身学术成就奖”。如今,耄耋之年的杨老先生又主编了这套大部头的考古志书,令人敬佩和欣喜。

《河南考古百年志》套书共有三本。第一本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发现篇》。在20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一百周年到来之际,权威部门专家评选出河南百年考古100项大发现。书中对这些重要发现逐一进行了介绍,同时还记述了河南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等考古发现。这些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里程碑上耀眼的存在。

第二本是《筚路蓝缕百年路,迭代赓续薪火传——人物篇》。一百年来在河南进行考古的队伍中,有1921年安特生团队在渑池仰韶村的考古发掘;1928—1937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刘燿、高去寻等考古前辈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1932—1936年郭宝钧、赵青芳、刘燿、尹焕章、孙文青、李景聃等在浚县、南阳、辉县、永城等地的考古发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徐旭生、郭宝钧、安志敏、赵芝荃、林寿晋、郑振香、杨锡璋;高等院校考古专业的苏秉琦、宿白、邹衡、李伯谦;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和各地市文物部门的安金槐、蒋若是、许顺湛、裴明相、李京华、廖永民、黄明兰、郝本性、郑杰祥、杨育彬等在河南进行过考古发掘。如今更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活跃在河南考古第一线。大量的文博单位,数以千计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支撑着河南的文物考古事业。在多次征求有关专家、领导的意见之后,几经反复,书中列出了一百年来对河南考古有过突出贡献的百位考古老前辈、老考古人和部分中年学者,他们只是河南文物考古队伍的部分代表。

第三本是《百年恰风华,世纪正青春——纪事篇》。这是自1921年到2021年一百年间的河南考古纪事,也可以说是一部河南现代考古学编年史。这些考古发掘的对象可能是名满天下的大遗址,也可能是简单的几座古墓;发掘的主持者有的是大师级考古老前辈,也有的是县里文管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处遗址的考古发掘时间有的持续几十年而延续至今,有的仅十天半个月。这些考古发掘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考古故事,记述着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与我们祖先的对话,最后叠加成一座河南百年考古的丰碑。

第三本书的最后是附录。包括河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遗址和墓葬部分的名录,显示了河南丰厚的文化底蕴;另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河南年度五大考古发现等名录,足以彰显河南考古发现大省的地位和实力。

《河南考古百年志》套书为大16开本,《发现篇》约87.1万字,《人物篇》约54.4万字,《纪事篇》加附录约109.4万字。虽然不能说是皇皇巨著,但也堪称大部头了,是至今不多见的河南考古史典籍。我觉得全书至少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正确,很有现实意义。2021年10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宣读了国家领导人发来的贺信,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河南考古百年志》套书正是河南百年考古成果的汇报,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国。

二是《河南考古百年志》套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如上介绍,《发现篇》概述了河南百年来100多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和成果收获。《人物篇》介绍了百年来100位考古老前辈、老考古人、中青年学者在河南的考古经历、学术成就和道德风采。《纪事篇》记录了自1921年到2021年百年来考古发掘的历程,这些考古发掘留下了千百位考古者的足迹。

三是《河南考古百年志》套书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装帧规范,版式落落大方,颇有创新意义,堪称考古专著中的精品。其中《发现篇》的封面用商代青铜器饕餮纹、连珠纹图案装饰,《人物篇》则为“考古百人团”的头像,《纪事篇》的封面用仰韶文化的花卉图案装饰。而三本书的封底图片分别为郑州出土商代大型铜方鼎、铜圆鼎和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钵,这三件器物均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

最后,很有感触的是,听杨育彬先生说,1961年他大学毕业时,同学们提出“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这是年轻学子的心愿,也是对祖国母亲的承诺,他做到了。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杨育彬先生仍笔耕不辍,择一事,终一生,已将生活与考古融为一体。近几年内,为编写《河南考古百年志》,他翻阅了上百篇考古发掘报告,细读了几十部考古学术专著,每天多是早上6点前起床,晚上10点后入睡,青灯黄卷,坐在电脑前用汉王笔打字。手写的草稿,打字的初稿,修改的样稿,叠摞起来,厚可盈尺,酸甜苦辣,均在不言中。看到成书,他热泪盈眶,用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成正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考古百年志》

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主编:杨育彬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8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