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元素跨越媒介与时代共鸣——以电影《哪吒2》中七色宝莲“撞脸”错金博山炉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立华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热映,隐藏在这部传奇动画中的文物元素跨越千年,在银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商代青铜纹饰特色的“天元鼎”,到脱胎于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的“结界兽”,到借鉴宋徽宗《瑞鹤图》设计的玉虚宫鸱吻上的仙鹤,再到与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错金博山炉高度相似的“七色宝莲”……凡此种种文物元素在《哪吒2》中的巧妙运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众多独特的亮点,也极大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文物元素跨越媒介与当代观众共鸣的深刻意义。

如今,影视作品已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感受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借助影视作品的广泛影响力推动文物宣传,成为当前文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此,谨就电影《哪吒2》巧用“七色宝莲”与错金博山炉的视觉关联进行文化再创造的典型案例,多维度分析文物宣传与影视作品深度融合的策略及意义。

image.png

影视艺术的文化DNA重组

错金博山炉,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现在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展出。这件古代香具以层叠山峦、云气纹与神兽纹饰为特征,象征汉代人向往的海上仙山,寄托着古人的“长生”追求。电影《哪吒2》中的“七色宝莲”,莲瓣造型明显借鉴博山炉的山峦层次感,又以金属质感呼应错金工艺的璀璨。另外,通过色彩活化,将青铜器的古朴金绿转化为七彩流光,既保留了神性又符合现代视觉审美。进而,神奇的动态演绎,又赋予静态文物旋转、绽放等动态特效,强化了视觉效果。这种重构,打破了文物在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状态,使之成为具有叙事功能的“活态符号”。

在汉代,博山炉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沟通天地的媒介,与道教“蓬莱仙境”信仰密切相关。电影通过隐喻系统完成文化转译。首先是功能转化,香炉的“升烟通神”被转化为七色宝莲的“降魔护世”,延续法器的神圣性。再是通过空间重构,将博山炉的微观仙山扩展为电影中的神话战场,实现器物的空间叙事化。更重要的一点是价值延续,汉代人对“永生”之境的追求,被转译为哪吒与敖丙重塑肉身的法宝,承载着影片的神圣性与救赎功能,深刻体现了“重生”主题。这种转译,使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获得叙事性表达,而非简单的符号拼贴。通俗地说,七色宝莲“撞脸”错金博山炉,并非简单地模仿或复制,而是“非复制性借鉴”,即不直接照搬文物造型,而是提取其美学逻辑和精神内核,再通过影视艺术进行文化DNA重组,由此巧妙实现文物元素的运用与转化,或者说是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IP联动构建新型传播链

应该说,七色宝莲“撞脸”错金博山炉,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跨时空文化联想。这一发现,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关注,使错金博山炉随着《哪吒2》的热映而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河北博物院参观。数据显示,《哪吒2》上映期间,相关文物搜索量增长320%,充分显示出IP联动的有效性。

所谓“IP联动”,是指同领域或跨领域的事物一起进行联合推广,也即不同IP之间通过合作、融合等方式,共同创造新的价值、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在电影产业中,IP联动通常表现为电影与文学、游戏、动漫等其他文化产品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IP联动已成为推动文化产品创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IP价值日益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尝试与各类文化遗产、文物宝藏进行联动,以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电影《哪吒2》作为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通过巧妙融入文物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还成功引发了观众对文物的关注与热议,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链。与电影IP的联动,可以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而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文物元素的融入,也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与创意灵感,使得电影在内容创作上更加多元化、差异化。这种内容上的创新,有助于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进而推动电影的传播与普及。

另外,影片热映也带动多地文旅发展,不仅河北博物院错金铜博山炉因“撞脸”七色宝莲走红,三星堆遗址等与影片中文物宝藏有关联的文博场馆,参观热度也进一步提升。笔者注意到,在影视作品助力文物宣传的同时,相关文博场馆也抓住电影热度积极引导。以河北博物院为例,在镇馆之宝错金博山炉成为“网红爆款”之后,除了积极通过自媒体平台对文物进行深入解读外,还及时开发相关文创纪念品,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社教活动与观众互动。

对于文化遗产活化的启示

综上所述,电影《哪吒2》堪称文物元素跨媒介运用的成功案例。这种将古老文物元素融入影视作品中的IP联动,使原本只存在于博物馆、历史文献中的文物,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种跨媒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文物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当七色宝莲在银幕上绽放时,观众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件“似曾相识”的法器,更在无意识中完成了与两千年前古人的精神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不正是文物活化的终极意义吗?

这一案例,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IP联动策略有效实现文物活化。首先,应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与价值,确保文物元素在电影中的呈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体现文物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以便将其准确地融入电影情节与角色塑造中。其次,电影制作者应积极与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创意企业等机构合作,共同挖掘文物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形成更加完整、高效的传播链。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受众的参与和反馈机制建设,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观众对文物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创作方向与优化传播策略,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电影《哪吒2》中文物元素的走红现象,充分证明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创新呈现方式与技术手段,加强跨领域合作与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未来,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文物元素与现代媒介的深度融合,使之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0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