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红色资源 发扬育人长处 试析博物馆深化红色教育的有效路径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郭珊珊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红色文化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博物馆应把握与红色教育的内在联系,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好红色教育,面向社会各界创新宣教、优化活动,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整合资源,谱写地域红色文化体系

红色文化的传承具有整体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也并非相互割裂的。博物馆在开展红色教育的过程中,可站在整体视角上,通过区域内多馆联合的方式共同构建红色文化体系,整合地方多馆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激发公众与红色精神的深度共鸣。具体实践中可依托时间线索对革命历史进行梳理,串联各时间节点上的革命事迹并将相关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上溯源头、下追未来的中华民族奋斗故事,同时将地方精神风貌、文化传统融入其中。也可以空间为界线,整合市域、省域相关资料、文物以及革命事迹,打造地域红色文化名片。例如,台儿庄大捷在抗战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中的重要篇章,在对此历史事迹与革命精神进行宣传时,可联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与沂蒙革命纪念馆、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利津县博物馆等,将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临沂保卫战、台儿庄大战、陆房突围、海阳地雷战、铁道游击战、潘溪渡战斗、鲁中“反铁壁反扫荡”大胜利、利津攻坚战等联系起来,从而展现山东抗战的完整篇章。同时,可进一步发掘地方档案馆以及研究机构的资源,将战役、会议遗址遗迹,武器、旗帜等文物藏品以及地方志史料、民间采风所收集的故事等都利用起来,让游客观展品、听故事,追溯抗战历史、感受革命情怀。

通过对地域资源的挖掘、梳理,形成能够全面展现地方红色底蕴的文博体系,让英勇的革命战士形象和动人的革命事迹精神得到充分发扬,既让当地民众在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家国情怀,也使外地游客在广泛了解不同地域红色文化中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网联万家,数字展馆拓宽红色教育实施半径

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创新支持,博物馆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创设数字展馆,有效拓宽红色教育的实施半径,打破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扩大受众范围,让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元,为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与之相适配的平台阵地。数字展馆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展馆互动模式,打造便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了解历史的教育平台。可结合史料还原革命真实场景,通过视频、音频以及配套的感官设施,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让观众能够直观清晰地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熏陶。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VR数字展“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展示珍贵文物、照片以及文献资料的同时,还借助视频和互动体验使游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火硝烟中人民军队披荆斩棘的斗争经历。展览借助VR设备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通过建立文物、档案数字信息库,打造线上展馆。为扩大影响范围,博物馆传统做法有巡回办展等方式,但部分实物资料和文献史料不适合巡回展出,且一些遗址遗迹也不便于移动或参观,因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扩大影响的角度,都需要结合先进技术打造展览、教育一体化的线上平台。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对馆藏文物、展馆实景以及纪念馆外景进行逐一展示,线上游客可近观珍贵文物并配合史料了解其渊源,还可通过网络“移步换景”多角度欣赏纪念馆空间布置,极大地方便了不同地区的游客随时逛博物馆的需求。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可借助直播形式,带领线上线下观众同步参观展览并进行互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大众生活。

行走课堂,融入校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

在面向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中,博物馆可通过“家门口的博物馆”“校园红色展”等活动形式,实施“送教入户”“送教入校”的教育巡展。“家门口的博物馆”可通过区县小范围内的流动展览,在各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展览,通过具有历史气息的场地布置和充实多样的展品布设吸引社区居民参观,提供“亲子共育”的红色教育阵地。博物馆还可通过与社区及居民的沟通对展览进行优化,以宣传预热、居民投票等方式确定展览的主题,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居民在“家门口”的流动展览中充分感悟红色精神。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红色故事进校园”系列活动为例,编排以红色故事为内核的曲艺、情景剧、舞蹈等,将动人的抗战故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传递正向价值观,深化家国情怀,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根植于心。

在面向大学生的红色教育中,博物馆需要把握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倾向与精神诉求,加强与高校的联合。例如,组织开展“一段校史,一段党史”主题活动,将馆藏资源与校史档案融合开发,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以院校发展的“小切口”引出革命建设的“大背景”,通过更具实感的“校史故事”“校友故事”“教师故事”让红色教育“接地气”,激发广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凝聚奋进力量。

活化历史,加强文化旅游红色联动

博物馆应当坚持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立足于革命老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顺应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推出更加符合公众审美的特色“沉浸式”活动,塑造具有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的生动文化形象,在文化旅游与红色教育充分联动中激发博物馆教育新活力。

可根植于革命老区开发形式多样的红色文艺活动,打造具有感染力的“红色剧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将抗战文化与情景剧相结合,创编了《遥远的等待》《清明的思念》《血肉铸就民族魂》等剧目,并将快板、舞蹈等融入其中,提升了红色剧目的感染力,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通过创编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红色剧目,成功打造了“叙事+互动+延展”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在以情动人刻画生动“红色形象”的基础上,实现了红色精神的入脑入心。在创编红色剧目、创建红色剧场的过程中,博物馆可结合馆内史料与地方革命事迹,与时俱进地打造更多鲜活且富有教育性的红色故事,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红色IP,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了解革命老区的抗战历史与新时代发展史。

可依托老区红色景点创新游客互动项目,制造身临其境的互动情景。革命老区可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独有的互动项目,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可结合“池淮阻击战”“血战台儿庄”等战役定制不同的体验剧本,结合阻击战、阵地战、前线侦查、敌军空袭等战场剪影,策划形式各异的活动,让游客多角度感知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感受统一战线抗击敌寇的团结信念。博物馆联合红色景区创新互动项目,不仅可以从经济层面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也能让红色历史更加鲜活起来。

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博物馆须持续梳理红色文化脉络,深挖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地域特色节目,创新展览宣教模式,激发文旅行业活力,重点把握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铸造与发展,发挥好红色教育强基铸魂的时代价值。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9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