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试人间第二泉,走进惠山茶会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肖维波

微信截图_20230115161831.png

江南名城无锡,是茶文化重地。惠山泉、阳羡茶、紫砂壶早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符号,而惠山茶会更是因王绂、文徵明、顾贞观等文人雅士而盛名远播,成为明清文人以茶会友、吟诗作画、修身问道、抒发性灵的经典茶事。江南的风雅,伴着清新的茶香,氤氲在清澈纯净的惠山泉水中,萦绕于历代文人的笔墨诗情里。近日,“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在无锡博物院启幕,从惠山二泉出发,相约无锡博物院,文艺演出、茶艺展示、茶果品尝、茶盏绘画等互动体验为策展精到、制作精良的展览加持,多维度、全方位呈现无锡茶文化精髓。

本次特展由无锡博物院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十余家知名机构,梳理出百余件精品文物,从人文地理学出发,强调“景与物——人与事”之间的内容联系与空间叙事,突出无锡地方特色,让更多观众从中了解“惠山茶会”的前世今生。

特展分为“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归山煮新茶”“新茶引风尚”四个单元,讲述了唐代至今无锡的千年茶文化发展历史,重点描述“惠山茶会”这一重要的文化事件,以及其对宫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我国各大博物馆珍藏的茶文物讲述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此次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汇集了多件明星藏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和“清·竹茶炉”、南京博物院藏“清·陈鸣远东陵式紫砂壶”、福建博物院藏“明·摹刻蔡襄《茶录》木刻板”、无锡市锡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藏“明·大彬款三足柿蒂纹紫砂壶”、无锡博物院藏“明·文嘉《二泉图》卷”和“明·丁云鹏《煮茶图》轴”。“这里的每件展品,都大有来头。”无锡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说。

在丰富的展品中,竹茶炉是惠山茶会最有名的见证物。据记载,明洪武初年,明代著名的无锡籍画家王绂经常在惠山寺听松庵内,与性海和尚、潘克诚等人谈佛论禅,赋诗唱和。他们请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只雅致可人的竹茶炉。高不盈尺,上圆下方,状如道家乾坤炉。时时取二泉水、阳羡茶,煮泉烹茶,专研茶事。王绂专为竹炉绘图赋诗,王达为竹炉清咏作序,一时唱和之作甚多。“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总策展人,无锡博物院院长肖炜介绍,清代乾隆帝与竹炉渊源颇深。乾隆六巡江南,十一次前往惠山。乾隆在《竹炉精舍》诗中说:“因爱惠泉编竹炉,仿为佳处置之俱。诗后并注:辛未南巡过惠山听松庵,爱竹炉之雅,命吴工仿制,因于此构精舍置之……”(《御制诗文》五集,卷三十九)《竹炉精舍烹茶》:“鼻祖由来仿惠山,清烹到处可消闲。听松庵里明年况,逸兴遄飞想象间。”这些诗文记载,乾隆第一次南巡结束北返时,便从江南携回竹炉置之茶舍。同时,在北京的玉泉山、香山还建造了以“竹炉山房”“竹炉精舍”为名的茶舍。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至少为自己各处的茶室制作了20座以上的竹茶炉,此次展出的“清·竹茶炉”就是其中的一件。

一片片茶叶于江南千年烟雨中,跨越时空、汇聚人文地理、引领生活时尚。如今,在无锡惠山脚下,各式茶馆依河而设,往来不绝的各路茶客,使这里历经风霜仍充满了市井茶烟之气。

以无锡惠山茶会为代表的文人风雅茶事对中国茶文化审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山水之清美,且足以发灵慧之性,而助其深湛之思。”明中晚期的文人喜爱山水游赏,舒展心灵,率性而行,而在山水游赏之时,访泉煮茗,与好友饮茶清谈,成为文人所追求的生活意趣,这其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画作。明代文徵明一生写了23首惠山泉茶诗,并留下了《惠山茶会图》,详细描绘了惠山茶事。其后文嘉又绘就了《二泉图》,描绘的是明代惠麓二泉实貌。丁云鹏《煮茶图》,还原了明代的文人煮茶场景。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册》详细描绘了明代秦氏寄畅园之盛……通过这一幅幅画作,让人们不禁联想,一群文人雅士坐于泉亭之下,列鼎煮茶、山径信步,周围山石层叠,松柏掩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明清,文人以茶会友,以诗唱和,一碗茶汤,孕育出集茶诗、茶文、茶画、茶书于一体的茶事大观,令“惠山茶会”千古流芳。

惠山茶会,携着江南文化的百代风流、千般风雅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从清宫饮茶之盛到日本煎茶之清,无不留有其印迹。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表示,正是有如此渊源,这样一个展览在无锡举办最为合适。它集合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一个“最无锡的展览”“最风雅的展览”,娓娓讲述着无锡茶的故事。

据无锡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任宝龙介绍,本次特展将持续开放至明年上半年。在展览形式上,注重空间营造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为了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无锡博物院推出了茶说、茶境、茶研等一系列活动,配合展览、链接观众。此外,博物院还从藏品中提取元素,研发了“竹炉生烟”茶饮套装、“紫器清茗”茶礼套装、“来试人间第二泉”紫砂茶具套装、“寄畅山水阴”书画套装系列、寄畅园五十景图画屏等近20款文创产品,让观众观展之余,把文物带回家。

绵延百年的竹炉茶会,将江南士子汇集于此,围炉品茗、舒放性灵,引领一代饮茶风尚。如今的茶事活动正以一种百花齐放的形式进行重构,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依旧承载着那份优雅而从容,依旧满足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8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