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教育学苑”的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董立新

2月18日,是北京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周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卢沟桥教育学苑交流研讨活动,数十名中小学校长围绕“弘扬抗战精神 担当育人使命”主题,与纪念馆工作人员一道,共同研讨如何加强馆校合作、用红色资源立德树人铸魂工作。馆校合作一体育人,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要求,也是促进纪念馆与学校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依托卢沟桥地区文化影响力,发挥抗战主题片区优势,通过搭建卢沟桥教育学苑学习交流研讨平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机制和路径。

 为什么要做?创立卢沟桥教育学苑,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协作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目标,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我们在新征程上实现纪念馆教育、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统筹谋划馆校合作工作结合起来,创立卢沟桥教育学苑,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旨在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立德铸魂育人,努力推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落实中央和北京市用好红色资源等各项工作部署的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弘扬革命文化、坚持以史育人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作出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如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北京市《关于充分利用首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实施方案》等,对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提出了明确要求。创立卢沟桥教育学苑,重在加强馆校合作、馆社合作,在利用纪念馆资源上有新作为,闯新路、开新篇。

红色场馆高标准承载基地功能、发挥阵地作用的需要。近年来,在上级各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抗战馆相继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一批基地称号。每一次授牌命名,既是荣誉,也是动力,既是责任,更是使命。创立卢沟桥教育集群,旨在发挥北京抗战主题片区优势,承担起各个基地责任,打造纪念馆与地区以及社会方面融合发展的教育文化品牌。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打通堵点障碍,从差距中求解,在共同改进中画出馆校合作育人同心圆 

要解决纪念馆与学校合作不充分的问题。用好教育资源,关键要用,方向是好。无论是从上级文件、领导的要求,还是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都强调要加强馆校合作。但现实情况是,馆校合作育人的意愿、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处于亟待发展的阶段。有的馆校合作还仅限于签个协议、挂个牌子的形式化、任务型的状况,各干各的,合作表面化、一次性、互惠度不够。有的是快餐式、被动性色彩较强,持续性和深入性不够。纪念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渠道还没有真正打通,纪念馆需要做什么与学校想要做的事情结合的不紧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纪念馆开展的活动得到学校支持不足,学校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也得不到纪念馆的有效帮助,纪念馆与学校还没有从“我”和“你”变成“我们”的育人共同体。

要解决课程和活动共同策划研发不足的问题。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用好抗战馆资源,把展厅变成课堂,把展览和文物变成教材,把抗战文化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换为一个个课程资源都需要研究策划和开发转化,否则就会把参观博物馆变成“来过了、看过了”的低层次、弱效果的行为。但现实问题是,纪念馆讲解员知文物、懂展览,但又不太了解学生、不擅长教育。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很多都擅长设计课程、策划组织活动,但关注纪念馆教育少。国博和史家小学合作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做好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和学校既要各展所长,也要优势互补,密切合作,才能推出博物馆可行、学生适用的青少年博物馆优秀课程和活动。

要解决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研究双向乏力的问题。教育是科学,研究是基础,这个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实践研究。目前,纪念馆领域对馆藏文物历史研究较多,而对纪念馆教育实践研究的少,这固然和纪念馆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限制和专业研究经历有关,也和纪念馆社教人员自身教育研究能力不足分不开,更成了纪念馆社教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阻碍。学校方面有教育研究的优势,老师们也有研究的热情和任务,但是关注点和选题大多聚焦到学校教育本身,对学校如何利用纪念馆资源加强学生教育等现实问题还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实践研究,这些都造成了纪念馆教育实践—理论—实践研究上的高质量成果不多,以实践研究引导纪念馆教育良性发展缺乏必要的学术支撑,以馆校合作为基础的纪念馆教育研究还是馆校合作发展的一块短板。

 要做什么?抓好关键力量,走好共建共享、共促共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校领导是主责。立德树人,让红色基因代代传,学校是主阵地,校领导责任大,是“关键少数”。无论是学校办学理念,还是发展定位上,学校传承红色文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实际上有的学校对纪念馆资源重视不够,用得还不好,还没有真正进入校领导的视野、思路和发展策略中。有的定位不清,摇摆不定,利用传统文化类博物馆多,对红色场馆使用上略少。我们将借助卢沟桥教育学苑平台,从顶层设计上“圈粉”校领导关注度,通过评选抗战精神传承育人示范校、开展馆校合作教育活动,举办校领导论坛、沙龙等形式,引导更多的学校明晰“为谁培养人”的底色,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探索实践新时代馆校如何合作育人。

德育工作者是主导。学校德育工作与纪念馆教育活动能否有效结合,相互借力,协同育人,学校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非常关键,这也应该是馆校合作育人的关键力量。我们将借助卢沟桥教育学苑平台,利用“我是抗战宣教小分队”“抗战馆文艺宣传志愿传承”等载体,通过教育活动案例征集、教育活动策划宣传组织、抗战情景剧、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通过邀请学校艺术团队来抗战小剧场演出等形式,树立一批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的宣讲团队、艺术团队、志愿服务团队,推动纪念馆教育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效融合,彼此成就。

教师是主力。抗战纪念馆里不仅能上历史课、思政课,也能上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也可以在纪念馆教育、研究、实践、传播以及红色文化活化转化上大有作为。我们将借助卢沟桥教育学苑平台,通过编辑校本教材、设计博物馆课程、征集评选优秀论文、探索纪念馆展厅双师制现场教学、联合编辑出版读本文集等形式,邀请退休老师担任纪念馆教育助理,吸引学校老师们关注重视和参与纪念馆青少年教育,树立馆校合作教师先进典型。

学生是主体。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走进纪念馆,就走进了特定的历史场景,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历史观教育,就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我们发挥抗战馆教育资源优势,深化“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活动,利用“我是抗战文物小博士”等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们看展览、讲故事、诵家书、唱歌曲、编童谣、写寄语、当小讲解员、做社区文明小使者、参与网上祭英烈、征集短视频、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宣传抗战历史,学习英烈事迹,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