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结合主题教育策划推出了“伟大工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专题展(以下简称“伟大工程”)。抗战馆在筹办此展览过程中,始终坚持打造精品展陈,深挖红色资源思想内涵,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与此同时,抗战馆积极总结工作方法、积累策展经验,发挥好纪念馆意识形态宣传阵地作用,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
“伟大工程”专题展于今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共展出照片240张、展品250余件(套)、多媒体(含视频)19个、景观5个,5个部分共计17个单元,生动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全面揭示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今天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精心筹划 建立健全展览策划筹备机制
抗战馆精心筹划,积极组织调动馆内相关业务部门及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展览策划筹备机制。理顺展览策展流程,明确展览策划筹备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展览各项工作。筑牢展览意识形态基础、展陈内容基础,坚持展览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目标分解 细化责任”——项目领导机制
今年是北京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之年,为高标准完成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相关纪念活动的展览工作,抗战馆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从各部室抽调业务骨干成立“86周年项目小组”,馆长任组长,主管副馆长任执行组长,下设大纲撰写组、文物征集组、展陈设计组、视频资料组、讲解工作组、项目招标组,各子项目小组均有明确的负责人。在馆领导带领下,各小组通力配合,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真正起到“事事有人盯,件件有落实”的良好效果。
“三军未动 大纲先行”——展览内容机制
纪念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宣传展示博物馆内涵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其中展览大纲是基础和灵魂。为此,项目小组秉持“三军未动 大纲先行”的理念,投“重兵”精心编制展览大纲,先后有5名同志担任大纲主创。大纲撰写小组由史学研究部办展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他们政治站位高、责任意识强、业务能力精,按照展览内容承担不同的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位;有的同志为项目屡次延后婚期,有的同志通宵达旦吃住在单位,有的同志不顾病痛折磨奔波在路上……先后召开20余次专家会,撰写大纲30万余字,累计修改40余次,整理内容参考资料200余条,20余万字,为展览得以完美呈现夯实了柱础。
“铁鞋踏破 精心甄选”——文物征集机制
文物作为纪念馆(博物馆)展览的核心展览品,是一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展览项目涉及的抗战时期主要领导人档案、文献较多,因此文物征集方面有一定难度。然而,文物征集组的同仁以“铁鞋踏破”也要完成任务的态度,主动作为,系统梳理各种文物档案线索,借助相关部门力量,积极联络10余家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形成复制或借展需求清单。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中央档案馆复制各类珍贵档案56件(套),126页,并做好各种复制和交接手续,确保展品如期、安全上展。
“独具匠心 设计铺谋”——展览设计机制
展陈设计作为纪念馆(博物馆)展览中重要环节,承担着为观众创建舒适、直观的展示空间,营造沉浸式参观氛围的任务。展览位于抗战馆地下一层临时展厅,由外侧长廊和内部独立展厅共同组成,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展陈设计组与国内一流专业设计团队合作,“独具匠心”规划了七个部分的空间设计,达到内容体量错落有致的效果。在形式设计上,选取“书”的意象为主要元素,从开篇前言即打造“一本摊开的书”,到部分板为“整本书”造型,到单元板为“书页”造型,再到组标题为“书签”造型……整个展陈空间以“书册”相关的图形元素贯穿其中,营造展陈形式与展览内容的和谐之美。
“通力合作 个性定制”——展览布展机制
展览布置是展览实施的现场环节,所有前期研讨、撰写、文物征集等工作,都要以展线设计和展品摆放的方式呈现于此。展览施工阶段,展陈设计组与展览公司、监理公司在抗战馆联合办公,高效把控现场施工进度和展陈效果。为做好纸质文物个性化定制和装裱,正式布展前一周,项目小组划定库前区为文物装裱区域,相关人员按照装裱方案,前后三天完成40多件文物装框装裱工作,为顺利布展打下基础。此外,项目小组专门制定《文物运输及布展方案》,明确各个布展环节,使得布展工作仅用三天时间基本完成。
“反复调改 精益求精”——展览审改机制
初步布展完成后,反复审查展览是顺利完成重要题材专题展览的重要保证。在基础施工阶段,项目小组先后两次赴上级部门汇报展览内容和版式,上级领导对展览内容进行悉心指导,尤其对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表述,进行反复研究,确定展出内容。进入审展阶段,邀请内容、文物和形式设计方面的专家30余人次对展览进行全面审查。项目小组各专业人员根据领导及专家的审展意见,做到最先反应、最快落实,反复修订部分板、单元板和内容说明条20余处,调整文物及说明条15余处,调改展项及设计10余处,保证了展览高标准通过验收并如期对公众开放。
认真总结 提升策展团队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抗战馆在这次“伟大工程”策展过程中,注重在实战中累积经验,在任务后总结提炼,策展团队经过本次重要展览任务的洗礼,提升了政治站位、厚重了学术素养、完善了策展机制、锻炼了人才队伍、丰富了学术成果,为继续高质量完成展览任务积蓄了坚实力量。
提升了政治站位。在承担“伟大工程”展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站位。抗战馆承办的重要展览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担负着展现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的重任,是党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站位是策划此类展览的“牛鼻子”,提升了政治站位高度,把好“红线”“底线”“生命线”,就牵住了展览工作的“牛鼻子”。
厚重了学术素养。在承担“伟大工程”展览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一定程度上打通学科分界和学术分野,厚重了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办好展览所需所有业务素养的核心,没有深厚扎实的学术素养,就无法宏观把握展览的前瞻立意,也难以微观落实展览的史实事实。
完善了策展机制。在承担“伟大工程”展览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重要展览策展运作机制。首先,把握展览主旨,找准策展重心,前置评估论证选题意义和可行性。其次,选定参与人员,组建策展团队,形成项目领导体制机制。最后,注重分工合作,细化工作内容,加强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制度化的策展经验,为抗战馆继续做好其他工作积累了宝贵财富。
锻炼了人才队伍。在承担“伟大工程”展览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人才队伍。通过这次从无到有的办展全过程,全体策展人员在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综合训练,打破了业务藩篱,增强了沟通能力,收获了广博知识,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策展团队。
丰富了展览成果。在承担“伟大工程”展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成果,实现了成果的有效转化。抗战馆在筹备“伟大工程”过程中格外注重对以往展览内容的吸收再反馈,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推介给大众,实现学术与实践的更多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抗战馆充分发挥纪念馆专业优势,在全民族抗战爆发系列专题展览方面深耕细作,通过展览语言、革命文物、展陈艺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应尽之责。作为革命纪念馆的排头兵,在今后的工作中,抗战馆将进一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紧抓核心业务,为新时代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再立新功、再添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