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载体,生生不息的根与脉。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如何提升古厝保护活化利用率?10月28日至29日,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振兴乡村”为主题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永泰论坛在福建省永泰县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文物学会、福建省住建厅、福建省文物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永泰县人民政府、福州市名城委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永泰,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展开交流研讨,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上,六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提出,要将声景学、光景学、香景学“三景”与人居环境提升结合起来,将声景理念与噪声控制相结合,将光景学与传统建筑光学和照明工程学相配合,还要研究香感受对人的健康与心理、行为的影响,营造留住乡愁的人居嗅觉环境。
如何保护好并发挥好永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陈秉钊表示,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辩证观,同时还要尊重历史的沧桑,要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在满足新功能的同时,要努力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其基因、血缘,并活化创新。
“乡村是一个人命运的起始点与终结地,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皈依之处,是生存资源的最终依托之所。”国务院参事室原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嵩龄分享了中国传统乡村历史文化地位的新思考,他认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认识、把握、保存和展示传统乡村遗产的文脉。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介绍了风景园林促进乡村振兴的三部曲,即基础研究、顶层导引和实践探索。他表示,风景园林能够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湖草和乡村人居系统构建,助力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以《一种人皆为匠的乡土聚落——关于传统村落的价值认知》为题,分析了传统村落价值的形成、传统村落风貌的特质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她表示,针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可以借鉴国际慢城“请慢下来,留心身边的美好”理念,通过政策机制,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并释放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表示,整体统筹保护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要让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附,让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并存,注重单体与整体、村落与设置环境的关系。
主旨演讲之后,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和古厝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两个分论坛同步进行。专家学者们以永泰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切入点,针对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传统村落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表示,要依托数字化再现传统村落生命活力,赋能乡村振兴同向聚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建议,把庄寨保护与农业遗产开发结合起来,形成“两股道,两块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坚持使用传统建筑精华,坚持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坚持重塑乡村民俗文化,坚持合法流转闲置民居,坚持保护庄寨的周边环境,坚持传承发展民间灵气。
永泰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县内现存较完好的明清时期庄寨建筑152座,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以及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59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33个,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论坛还特设“嵩口论建”2023年大学生国际设计竞赛颁奖环节,参赛者们综合永泰县传统村落整体、庄寨、非遗、本土物产、文化习俗等要素的文化形象进行IP形象与动画设计,针对各个村落中各类闲置用房、用地,以及村落建筑街巷、景观节点等空间进行设计,以此弘扬和传承永泰乡土文化价值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