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形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刘丹

中国青铜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造型精美的青铜艺术珍品中有一类形制特殊的器物:器物整体模仿鸟类造型,具有雕塑的特点,称之为“青铜鸟形尊”,是无提梁的鸟形容酒器,而那些只在器盖、耳、鋬、腹、足等局部做鸟类造型的器物则不属此类。

青铜鸟形尊的分类

青铜鸟形尊主要流行于晚商至春秋战国间。本文共收集到24件,依据形制和装饰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鸮尊,共计10件,均为晚商器物,以头为器盖。A型,殷墟妇好墓出土鸮尊两件,形制基本相同,尺寸不同,装饰复杂,纹饰遍布。为商武丁时器。B型,鸮尊形体较大,形象生动写实,共3件。美国皮斯百博物馆收藏1件;美国敦巴顿俄斯科图书馆收藏1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1件,现藏于美国。C型,形体略小,形象较生动写实,装饰更加复杂,共3件。《中国青铜器》中著录1件。《商周彝器通考》中著录1件。《商周彝器通考》中著录1件。D型,形体小,整体形象也不如之前的生动,但更具有传统青铜容器的特点,共两件。《中国青铜器》中著录的“亚兔”尊;《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著录1件。

鸷尊,共计4件。A型,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地出土两件,形制相同,尺寸不同。为站立状,器口在背上,尾部较有特点呈长方形,两侧为阶梯状。西周中期器。B型,山西太原出土1件,现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头似鹰,形象较写实,以头为盖,周身装饰浮雕纹饰。后颈有鸟书铭,云“子作弄鸟”。春秋晚期器。C型,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出土1件。昂首挺立,有冠,背开小口有盖,盖有链条与虎形提梁相连。尾下设一虎形支脚。通体浮雕翅翼,细刻羽毛,为晋国青铜器代表作品。春秋晚期器。

凤尊,共计4件,均凿背安盖。A型,现藏于美国芝加哥1件。形体较短,短尖喙,头上双角与龙角相同,此为商代凤的形态之一。尾部下垂呈曲尺状内卷,腿粗壮无爪,盖上有一道棱脊。晚商器物。B型,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1件。伫立回首,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器盖钮为一只小鸟。凤尾下设一象首,与双腿呈三点支撑。颈、腹、背饰鳞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凤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西周早期器。C型,河南洛阳马坡出土1件,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头似鸡,头顶柱状龙角高冠,周身饰变形鳞纹,以大涡云纹为羽翼,项上有铭文2行12字“守宫扬王休,乍;父辛尊,其永宝”。西周中期器。D型,现藏于新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倗季”凤鸟尊。头顶花蕾状高冠,背部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大小凤鸟通身均饰鳞状羽纹、羽翼饰夔龙纹及雷纹。尊盖内侧铭文标明它为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西周器物。

鸭尊,共计2件,背上有杯形侈口。A型,辽宁喀左马厂沟青铜器窖藏出土1件。双圆目,扁喙,长颈,双爪有蹼,尾部有一支柱,器口在背上为杯形侈口,颈腹部饰方格纹,腹部以涡云纹为羽翼。西周早期器。B型,现藏于美国福格博物馆1件。扁喙微启,颈较短,盖用链与后尾相连,底有器座,身饰云雷纹、涡云纹,以变形凤鸟纹为羽翼。春秋晚期器。

鸳鸯尊,1件。A型,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环状冠,长尖喙,颈较长,背部有喇叭形侈口,有蹼,身后尾略垂,下端有支柱,与双足构成稳定的支撑面,通体无装饰。西周早期器。

雁尊,共计3件,凿背为盖。A型,现藏于美国纳而逊博物馆1件。头顶有冠,尖喙,细长颈,腹饰半立体羽翼,背上有带圈足的圆形器盖,有蹼,颈部饰羽毛纹,周身饰网格纹。春秋器物。B型,《中国青铜器》中著录1件。长颈,扁喙,圆形器盖上有圆环,无羽翼,扇形尾部平翘,腿粗壮,有蹼甚大。颈部有鳞纹,背部饰云纹。战国时期器。C型,《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著录1件。颈长前曲,扁长喙,背部器口较小,上有提梁,提梁两端有立体的虎,尾部呈扇状上翘,无纹饰。战国时期器。

青铜鸟形尊的时代特征

目前所知动物形鸟形尊最早出现在晚商,殷墟妇好墓所出商武丁时期的鸮尊是年代较早的一件。之后不断发展,到西周时最为鼎盛,春秋战国时衰落,后基本消失。对以上各类型青铜鸟形尊按时代进行排比,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造型与纹饰等特点。

晚商时期  晚商是青铜礼器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青铜鸟形尊便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在数量和种类上,青铜鸟形尊有鸮尊10件、凤尊1件。其中以鸮尊为主,目前除商代外未见于其他时代,可能是晚商时独有的。

青铜鸟形尊采用的动物原型主要为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器物造型上也比较写实,没有太多艺术加工。此外,作为早期的鸟形尊,在形制上还未摆脱传统青铜容器的特征,如“亚兔”尊就没有生动的喙、耳、羽翼,更具容器特点。

纹饰方面,比较发达,多遍布全身,偶有素面,器身多出棱脊,均身饰鳞纹,以大涡云纹或浮雕的卷龙纹为羽翼,此外还填以云雷纹,凤尊以上窄下宽的柱状龙角为特征。

西周时期  西周是青铜鸟类尊最发达的时期。目前发现的青铜鸟形尊在数量虽不及晚商,但种类却明显增多,有鸷尊2件、凤尊3件、鸭尊1件、鸳鸯尊1件。鸮尊在这时消失,凤鸟尊继续延续并繁盛起来,新出现鸷尊、鸭尊、鸳鸯尊等,工艺也更加精美。这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及铸造水平的发展,以及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有关。而凤鸟尊主要流行于西周,或是因为凤鸟在西周时是国家兴盛和祥瑞的标志。

青铜鸟形尊采用的原型大多是现实存在的动物。西周早期鸟形尊造型非常写实,到中晚期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艺术创作,与商代相比造型更加生动。尊的形象不仅体现鸟类静止的状态,还有动态的,如奔跑状的鸟形尊。这说明西周的工匠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对动物原型有了更细致入微的观察,能把动物的不同形态予以体现。

纹饰方面,西周早期已不像晚商那样纹饰遍布,有些器物只在局部装饰,个别甚至全无,繁缛程度大大降低。纹饰种类继承晚商风格,无太大变化,仍是身饰鳞纹或菱形网格纹,以大涡云纹为羽翼,有的为浮雕,凤尊为单高冠,整体形象更加瘦长飘逸。西周中晚期则多饰变形的鳞纹和波曲纹,除以涡云纹为羽翼外,还有由浮雕的夔纹和雷纹组成的羽翼,凤尊在这一时期较为流行,有柱状、花形等多种冠。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青铜鸟形尊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有鸷尊2件、鸭尊1件、雁尊2件。新尊型有雁形尊,其余都是已有尊型,说明动物形青铜尊开始进入衰退期。

有些青铜鸟形尊在形态上依然保持写实的特点,有些则不然,已不再刻画出羽翼,不如商、西周时生动。纹饰与西周中晚期近似,但更加规矩和精细。多身饰鳞纹、网格纹,以弦纹或变形凤鸟纹饰出羽翼。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青铜鸟形尊,数量稀少,类型单一,是其发展的最后阶段。本文中统计只有雁尊1件,形象较为写实,器盖很有特点,设计巧妙。装饰方面十分朴实,基本无纹饰。

青铜鸟形尊的用途

青铜鸟形尊属动物形青铜尊的一类,除鸟形尊外还有兽形尊(牺尊),俗称“鸟兽尊”。《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诏其酌,辨其用,与其实。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献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秋尝、冬烝,裸用斝彝、黄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大尊,其再献用两山尊,皆有罍,诸臣之所昨也。”裸礼是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朝践则为“荐腥后之献”,亦是一种古代祭礼,可见动物形青铜尊是一种祭祀礼器。而《梁书·刘杳传》又说:“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纳)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栖蹲作牺牛形。”文中虽说鸟形尊原为木质,但当时鲁郡出土的牺尊极有可能是金属的,且所记齐大夫嫁女媵器作牺牛形,亦可佐证动物形青铜尊是一种酒礼器。而北赵晋侯墓地M8出土的一件青铜兔尊,器盖上粘有树叶状缩酒物质。关于缩酒,有两种解释:一是“沃酒说”,《周礼·天官·甸师注》记载:“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缩。”二是“滤酒说”,郑玄《礼记·郊特牲注》解释“缩,去滓也。”即古代祭祀时用青茅滤酒去渣的过程。以上两说,今人所取不一,但无论是何说法,缩酒都与祭祀有关,而北赵晋侯墓地所出兔尊,正是当时祭祀时缩酒所用的容器,更加说明动物形青铜尊是一种祭祀用的酒器。

无论是考古发现或是有铭文的动物形青铜尊,都表明其拥有者是王族、诸侯、卿大夫一类的高级贵族,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所出的鸮尊,晋国诸侯墓地的兔尊、豕尊,陕西宝鸡茹家庄  国国君及其夫人墓葬中出土的鸟尊、象尊等。这都说明动物形青铜尊不是一般阶级可以使用和随葬的,且由《周礼·春官·司尊彝》可知其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规制,是一种高等级的青铜礼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0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