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也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随着农历龙年的到来,存在一种“数爪鉴龙”的错误认知。有人说,“四爪为蟒,五爪为龙”,凡在使用非五爪龙的,都属于“搞错了”。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数爪辨龙”术并不准确,甚至实在狭隘了些。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自古以来龙的形象多种多样,不仅有五爪,还有四爪、三爪,甚至无爪,乃至不同数量的爪趾并存。
这是因为在我国,龙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爪数量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从最初的无爪到后期的五爪,龙爪数量逐渐增加,且有不同数量共存的情况。
中国龙的形式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期,古国时代至夏(?—公元前1700年)
该时期为龙的形象形成期。从此阶段文物可见,早期的龙大多没有四肢四足,孙机先生名其曰“蜷体玉龙”,可以叫“蜷龙”,或可以叫“卧龙”。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其出土的龙形堆石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并无四肢或不明显。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堆,或为彩绘,或为雕塑,表明此时先民已有对龙的崇拜。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其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距今约5500至5000年,圆雕,兽头,头上有角,口微闭,身体蜷缩成“C形”,体表光滑,无鳞片,是明显的无爪龙。
古国时期,中华文化尚在萌芽。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有绿松石龙形器,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该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象征龙鳞,覆盖龙身。此文物也是无爪龙。
第二期,商至春秋(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476年)
此阶段的龙造型以青铜器为主要载体,称为“夔龙”。多呈圆雕、高浮雕或浅浮雕,造型神秘诡谲,大多装饰塑造比较繁密,线条流畅,然则肢体比较生硬,除了尾部以外,身躯粗细的变化较小。商晚期,龙形象开始出现四肢,但足只有三趾。龙的样子似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姿势像在爬走,所以叫“爬龙”或“走龙”。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妇好墓玉龙(商代,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作蜷曲状,头尾相接,爪子不太明显。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匽侯盂(西周,出土于辽宁喀左),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回首龙纹,圈足饰鸟纹,为三爪龙。
第三期,战国至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207年)
此阶段龙的身躯线条开始流畅,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形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型,像鳝而有足。龙的四肢明显伸长,但仍然只有三趾。无论帛画还是画像砖石,龙的姿态都像在水里游动,而不是在天上飞翔,因此叫“游龙”。秦始皇号称祖龙,龙开始与皇帝发生联系,皇帝渐渐被称为“真龙天子”。
第四期,汉至唐(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
汉至唐的龙,有了类似老虎或牛的耳朵,前肢出现飞舞的翼鳍,与其他时期相比,身姿矫健,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但爪子的数量依然普遍只有三趾。
汉代大量建筑性器物上塑造有龙,如瓦当、墓室画像砖石等。在这一时期,龙的身体粗细变化很大,看起来矫健而遒劲。总体上,龙的姿态像在奔跑或跳跃。即使有的好像想把龙加工成飞的形象,但是到头来还是奔跑状或跳跃状,称之为“跃龙”。河南博物院馆藏的汉龙纹瓦当,龙躯作行进状,为三爪龙。
唐代的龙,虽然和后世比较像,但是从形象上讲,身体比较厚重,不够轻盈,像走兽,仍然飞不动,小腿仍然无鳞,最多可以叫作“腾龙”。唐代许多龙与麒麟比较像,甚至还出现鱼身或鱼尾的龙。河南邓县学庄南朝墓出土的画像砖是六朝时期模印加彩画像砖的典型代表,其龙仍为三爪。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云龙纹葵花铜镜,饰一蛇颈兽身龙像,龙回首向钮,三肢着力似蓄势前行,姿态顽皮生动,一样只有三个趾头。
第五期,宋至民国(960年—1948年)
宋代以后的龙,造型已经比较完整,肢体像蛇,比前代更加柔软,身体轻盈,看似可以在天上飞翔和飘舞。飞舞的翼鳍不止出现在前肢,而且后肢也开始有,好像可以增加许多空气浮力,而前代的龙则没有这种漂浮感,所以称其为“飞龙”。北宋哲宗年间,龙的形象不允许被民众使用,受皇帝器重的重臣可以,不过只能是降龙,不能是升龙,宋代起龙爪出现四趾,与三趾并存。
元朝时,龙彻底成为皇家专属,官方也给出了定义:“五爪两角是为龙。”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并不统一,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占少数。 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就依然是三爪。
明朝时期,“猪嘴龙”的形象正式诞生,这一时期四爪五爪兼而有之。此件青花云龙纹盘,为明洪武年间民窑青花瓷,外壁绘云龙纹,龙有五爪。故宫博物院藏的“大明万历年制”青花龙穿花纹梅瓶,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为五爪龙,其身体较拧曲。
清朝时期,龙纹形象多为五爪巨龙。“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也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但是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如此,如沈阳故宫的龙蔚为大观,大部分为五爪,也有个别照顾不到之处,仍然存在着四爪龙。与此同时,也有地位高的人身穿“五爪之蟒”,或有人得到特赏穿着“四爪之龙”。
综上所述,龙的形象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各时代龙爪的数量也均有不同,若要分辨是不是龙,不能单以爪子数量判断,还要结合时代特征、使用者身份等多重要素综合判断,才能不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