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眼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

为纪念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编著《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旨在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进行考古学实证,同时细致解读每一个突出特性的内在特质、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在此,特邀三位专家讲述他们眼中《文明中国》一书的意义。

image.png

中华文明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冯时

中华文明的历史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已初步廓清,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文明中国》则是根据考古资料疏通知远,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行全面阐释的新作。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其文化连续性的重要物证就是我们的文字没有中断。考古学证据已将汉字的历史上溯到了距今七千年前甚至更早,与其他文明的古文字沦为化石的事实不同,汉字至今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不啻如此,作为彝文之祖的古夷文也与汉字的历史同样悠久,这种文化连续性的体现无疑也是其统一性和包容性的体现。文字建构了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文字的传承也就意味着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思想传承有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绵续不绝。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仅表现在其事无不涉,更体现在其理无不尽,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中华文明的原创成就灿烂辉煌,作为古典科学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地学、农学都已有了万年的历史,制陶治玉的技艺精湛。而青铜范铸新技术的创新则更适合中国地理的黄土特性,以马挽车也更适应中国地理的广域特性。事实上,无论原生创造还是次生改造,都是先贤格物致知认识论的产物,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优秀特点。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根本思考就是建立在观象授时基础上的“中”,这一思想之重要,至今仍保留在我们的国号当中,而其发展出的“大一统”观念则不仅追求疆域的一统,更重在制度的一统。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和宗教观确立了以中一统天下的理念,而文字与度量衡的统一更从制度的层面强化了不同文化的凝聚,保证了中国文化文脉的传续,为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所具有的统一性特征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文明的包容当然首先取决于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中和观念的产生则构成了文明包容不可或缺的基础。史前夷夏东西格局的改变及多民族统一局面的逐渐形成无不体现着以中为特征的文化包容,而中和观念则又表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容。

中华文明崇文尚德的文化本质形成了耀德不观兵的和平性特征,同时,“中”的思想所导致的文化追求必是内敛自强,而不是殖民扩张。由此产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思考则是利他主义,而不是利己主义。甚至基于文德观所形成的武的思想,其强调的也是终止战争,而绝非发动战争。这些思想的和平意义都非常明显。

中华文明这五大特性于考古遗存多有体现,器以载道,《文明中国》的作者广采史料阐释发明,对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统一理念与创新追求的考古学说明

王子今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中题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内容,从考古学视角说明了中国走向统一以及维护统一的历史与文化的必然。

《公羊传·隐公元年》明确说到“大一统”。儒学学者较早提出统一的主张,还体现为《诗·小雅·北山》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周制的理想化表述。《老子》言“天下之道”“天下之心”“天下之物”“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坚”,《庄子》言“天下之性”“天下之德”“天下之美”“天下之功”“天下之自为”,《易·系辞尚》言“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东周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习言“天下”。流行全社会的“天下”之说,和追求与认同统一的观念相联系。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相应提出了以“一”对应“天下”概念的主张,如《庄子·王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尚同中》“一同天下”,《管子·外言》“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孟子·梁惠王上》记述了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对于天下如何才能安定的询问,孟子回答:“定于一。”对方又问:“孰能一之?”答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即主张以仁政和王道征服人心,实现统一。不过,秦人是以战争手段和军事方式实现“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政治成功的。李斯称之为“此万世之一时也”(《史记·李斯列传》)。而后灿烂的汉代文明正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创造的。《汉书·晁错传》所见“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盐铁论·世务》所见“诚信著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汉书·终军传》和《王吉传》都可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都说明统一理念的全面继承。汉代瓦当文字“汉并天下”“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汉代砖文录写《公羊传》全段文字“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都可以作为“大一统”理念得以普及的文物证明。

对于秦最终实现统一的历史原因,有不同的解说,学者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说明。而通过技术层次视角的考察,可以发现秦人当时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动力革命、铁器推广、技术管理等方面,都有遥遥领先于东方六国的创新优势和成就积累。而这些可以得到考古资料证明的历史真实,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

秦统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创新体现的科学进步,可以为《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中“革故鼎新,与时偕行”部分对于中国文明创新追求的阐释,提供有意义的实证。

(作者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



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魏坚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编著,汇集诸多具有考古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的《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首先从宏观上解读并阐释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深厚渊源关系,并在考古实证的基础上,分别就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特质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论证,为我们深入观察和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起源、形成与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学实证,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鸿篇巨著。本书作为第一部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实证性著作,是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阐释的著作。这也是本书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项目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丛书》的重要原因。

考古学研究以田野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为基础,因此考古学的相关认识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而不断深化。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独特优势及走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宅兹中国,万物生华。从考古实证中可以充分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考古工作者,应拓宽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充分发挥中国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与文物资源特色,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考古研究学术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编著:中国历史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396s